-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孩子的创造力去了哪里教学研究—教育论文【课题立项】
孩子的创造力去了哪里
摘要:古老的文明古国代代传承着智慧文明,而智慧文明的背后更是人们发挥创造而得,而今的孩子们从来不缺少智慧,为什么却不见得具有较好的创造力呢?思索着,我想到了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以及在校的教学教育工作,我想这也许跟我们平日里对孩子过过分的约束也是有关的吧。
作者简介:姓名:张波(生于1984年9月)性别:女 籍贯:河北省 2005年毕业于黑龙江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5年至今从事小学教学工作 职称:初级 2017年荣获第17届全国现代新理念英语等级考试“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我是一名刚刚加入教师队伍的小学教师,我很普通,没有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没有更高的教育素养,也没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我只有一个空的心,用它来将其承载,装满。在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实战中,我不断的累积,汲取。而今天在学习的道路上听到一句话,它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孩子的创造力去了哪里?”。
我的大脑里飞快地思考着这句话,眼前不断地翻转着我的儿子、女儿、我的学生们生活学习中点点滴滴的画面,瞬间塞满了我的心。为什么外国人动手动脑能力那么强悍?是他们比中国人聪明吗?不见得吧!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国更被誉为东方文明古国,无论是从打磨石器时期开始还是到古代用兵兵法,还是到张衡的地动仪,甚至是中国的古瓷器,哪一样不被赞誉呢?试想一想,哪个领域的文化、文明能离得开“创造力”呢?是我们的基因遗传的不好,还是文化底蕴不够雄厚?显而易见这不能成为“失去创造力”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呢?
我认为还是我们家长,老师出了问题。我们是不是包办了孩子的大小事物了?我们是不是打击了孩子的创造创新的想法了?我们是不是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了?我们是不是不信任孩子!
结合我的家庭教育,我忽然认识到了,也许就是我们对孩子的过分担忧才造成了孩子思维的局限性。纵观课堂上的延伸教学,为什么会延而不伸呢?部分原因还是孩子缺少创造的能力。也许我们仅仅是在课堂上一个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动作都会造孩子创造力的减弱,比如当大家对同一观点而采取认可时,却可忽略了另一个不一样的声音,不与理睬,甚至时质疑,更甚者甚至烦感,那么久而久之孩子的创造力能剩下多少?我想只能剩下内心中的胆怯了吧。举个例子:我有两个孩子,儿子今年11岁,女儿6岁,读幼儿园。儿子小学四年级,无论是学习还是艺术素养都很优秀,做为他的妈妈我也感到骄傲。可是一天一件小事却引起了我的思考。那是一个挂着北风的下午,我带着两个孩子外出。我要求两个孩子快走,不然风会把我们挂到天上了,儿子嗯了一声没说话,快步的跑着,进屋后,我问他们两个人,风这么大,他们怕不怕,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儿子直接说他不怕,他懂得自然规律。女儿说的却让我眼前一亮,她说她也不怕,因为被吹到天上去还可以下来,不会被摔死的,因为她会做个美好的梦,长出一双美丽的翅膀,会慢慢地飞下来。当时我没觉得什么,今天回想起来,儿子除了是长大了不会被骗到,是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呢?是不是对他过分的严厉,过分的包办了呢?没有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没有允许孩子有异想天开的想法,无形中折断了他的“美丽翅膀”。而现在我比较忙,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过分地关注女儿的一举一动,女儿经常将家里弄的乱七八糟,甚至乱涂乱画,经常把自己弄的像个小丑一样,而我也没有过分的责备她,她才敢去大胆的想象,去创造,去表达。所以说道这里,我也觉得对儿子有些愧疚。想一想我们小时候,可以动手的游戏也有很多,每天都变着法的想一想如何制造出一个好玩的游戏来,可现在的孩子们也只能在父母的保护下,在高楼大厦里关着,就是所谓的“圈养”形式吧,而唯一能陪伴的只有电子产品,那么能得到动手动脑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又在哪里呢?我的女儿和儿子就形成两种模式的养育“散养”与“圈养”,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再回头想想自己的课堂上是不是没有给孩子们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呢?没有,这一点我是知道的,一定要允许孩子表达,可是回头想想,是怎样引导的呢?置之不理,答疑解惑,还是能够借用“不同的声音”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们作为教师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呢?举个例子,一次课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0”能不能省略?问题很简单,可是孩子们分成了两种情况,说能的和不能的,当时我只是强调大家看看能省略吗?孩子回答不能。接着我就让孩子们讨论了一下为什么不能。我以为很好地解决了回答能的同学的疑惑,可是今天回想起来,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我的处理不够理想,如果当时能让孩子说完呢?说完他的想法呢?孩子是不是能自己找到问题的原因?我再想,我应该引导他能够有自己的思维创造,哪怕是不对的也要让孩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