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 荆人遗弓”导写及范文四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有这样一则故事: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 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 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同学们读了这则故事,展开了讨论。甲同学认为,荆人的弓箭被荆人捡到,肥水没流外人田,按照亲疏远近做判断是人之常情;乙同学认为,孔子看重事物的工具理性,只要物尽其用,不必拘泥于荆人或外邦;丙同学认为,老子把弓箭看作是从天地中来的,最终还要到天地中间去,是哲学中 的“物自体”理念。
这三位同学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索?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文体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 字。
【审题指导】
“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向索焉?”楚人失弓,能想到这可见他不知认识到自己,而持有大公无私的家国观念;而孔子“人遗之,人得之”,已不论国家之分,达到更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而老子更胜一筹:想到了整个世界万物,“失”即是“得”。
“荆人得之”,本已超越了一般人,有这样的心态,能把利看得轻,本我已不是第一位。有此思想者,在日常生活里也是有爱心之人。
“人得之”,是站在四海皆兄弟的观点看待万物,豁达大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的思想极具包容性,有博大胸怀。人若如此,定是众人榜样,人中龙凤。
“得之”,此思想非一般常人能参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无为”思想有消极之意,但读老庄作品,体味老子的高深,看懂庄子的荒诞,我们也能活出苏轼的豁达。难为学生十五六岁要思考这样的道理。但是,理不辨不明,话不说不清。尝试写写关于人生境界的认识,也未尝不是好事。
【参考立意】
道法万物,顺其自然
入无我之境,成国之辉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蹁跹天地,万物共生
以无我之姿,成大国之美
利济四海,兼善天下
【优秀范文】
1.道法万物,顺其自然
对《吕氏春秋》中这则故事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从更深入理性的角度思考,我认为应道法万物,顺其自然。
为人之道,物来顺应,枯木逢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荆人解释自己遗弓而不索的原因是“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倘若非荆人拾得便要将其索回吗?荆人是按照亲疏远近做的判断,但我觉得“物来顺应,物去从容”更好。我们一生中所遇之事数不胜数,若每逢一事都要纠结,那世间的许多美好便会与我们擦肩而过。春夏秋冬的树木年复一年地枯萎又重生,纵使万里冰霜也泰然处之,所有我们付出与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当枯木遇到春天,当万物似潮而来,当我们顺风扬帆,世界会更加明朗可爱。
处世之道,顺其自然,灿木生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对于此事认为“人遗之,人得之”。这是从事物的工具性方面出发,只要物尽其用,不必拘泥于荆人还是外邦的人得之。然而我们换到战场这一特殊场景上,全军最有杀伤力的一件武器成为制胜的关键,不可轻易失之;而胜败之事从无定局,倘若我军失败,即便是牺牲也要将武器销毁,绝不将其留给敌人。这样看来,孔子的看法就存在漏洞,可见事物的工具性不适用于这一情况。故老聃至公矣,曰:“去其‘人而可矣。”意思是物来自于天地,又回归到天地,老子的观点不再局限于荆地,也不再局限于人。我们面对这大千世界,也应顺其自然而为,当阳光普照,灿木之上自然繁花盛开。
天地之道,万物归一,原木化春。
世间一切皆由万物本源而生,互相对立统一。老子认为弓箭是天地中來的,又回归到天地中去,是哲学的“物自体”理念。与浩瀚无边的宇宙相比,人渺小得像尘埃,那弓箭更是尘埃的尘埃,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老子把世间一切归结于一个“道”字,花开于春夏,叶落于秋冬,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我们可以物来顺应,可以顺其自然,可以在尽人事后得听天命。有天地者,心胸开阔,原木经沃土养育后花开万千,自然成为春天一景。
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天地之道都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尺度。道法万物,顺其自然,我们就可拥抱繁花,与春天相遇在暖阳下。
点 评:
这篇作文针对材料中遗弓不索的原因展开论述,点出老子“道”的思想。作文用语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木的枯萎又重生,揭示出自然的规律与法则。
2.佛系也要适度
荆人遗弓的故事中,荆人、孔子和老子都是赞成不去寻找的,即他们都持佛系态度。但他们的“佛”也是不同的,荆人的“佛”较少,老子则“佛”得太过,在我看来孔子的“佛”才是适度的。
佛系不能部分乐观,不能只求自我安慰。
在荆人看来,自己丢的弓会被荆人得到利用,大家都是一个国家的,所以不必去寻找。这是以亲疏远近来看待问题,是人之常情。但我认为这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毕竟弓不一定被荆人捡到。他的这种佛系,格局太小了。不同于杞人忧天直接显露出的危害,这种“部分乐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