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蕉叶式古琴形制考论
摘要:蕉叶式古琴因琴体边缘似波浪般上下起伏、宛如一片翻转的芭蕉叶而得名。根据琴体边缘起伏的大小,蕉叶琴有“大蕉叶”和“小蕉叶”之分。蕉叶琴究竟是何时、何人所创,目前学界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中对古琴形制的记载、结合分析存世历代古琴样式,推论出蕉叶式古琴始于元末明初,而关于蕉叶琴始于唐代的说法并无根据。
关键词:古琴形制蕉叶琴刘伯温祝公望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01-04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与瑟、筑、筝、琵琶、箜篌等同属“丝”类,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中国历代斫琴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了丰富的古琴样式,现流传下来的古琴实物以仲尼式、伏羲式等样式居多。中国古代斫琴工艺在唐、宋时期得到很大发展,有观点认为蕉叶式古琴就是产生于这一时期。蕉叶式古琴是指琴体边缘似波浪般上下起伏、宛如一片翻转的芭蕉叶的古琴样式,其琴额与琴底面中央有一长条浅沟,仿若蕉叶之茎,蕉叶琴因此得名。关于蕉叶琴的来历,目前有三种论点:第一种认为蕉叶式古琴始于唐代;第二种认为明代刘伯温为蕉叶创始人,并将其蕉叶式琴命名为“刘伯温样”;第三种把蕉叶琴的发明归功于比刘伯温稍晚一百多年的祝公望。本文就以上三种观点做初步的考证。
一、传为唐代的三床蕉叶式古琴
现存传为唐代蕉叶琴实物有三件:房氏家藏武侯蕉叶琴;胡若思旧藏唐蕉叶铭文琴;唐代“秋波”蕉叶琴。雅昌拍卖网与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10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七弦遗韵——宋元明古琴专场”上拍出了一床明朝天启元年由收藏人题记“房氏家藏武侯蕉叶琴”的古琴。雅昌拍卖网称,台湾著名古琴家郑正华、古琴演奏家李祥霆、邹轲对此琴评价甚高,认为是唐琴。此琴琴背刻有上、下两行字,上行为“房氏家藏武侯蕉叶琴”;下行为“黄石山樵制于拜书轩”。琴腹中有左、右两行墨迹,一行已模糊,一行为“天启元年得古良材”。“房氏”与“黄石山樵”皆不可考。关于“天启元年得古良材”有两种解读:一是“天启元年发现此蕉叶琴”之意,将“古良材”代指此蕉叶琴,此种解读较为牵强;二是此句本义应为“制琴者于天启元年得到制琴的良材”,应该符合实际情况,故这床“房氏家藏武侯蕉叶琴”制作时间应属于明代。
除了武侯蕉叶琴之外,还有胡若思旧藏“唐蕉叶铭文琴”,古琴家吴钊誉为“蕉叶之王”。此琴背原有铭文已模糊不清,琴腹内有刻字:“若思贤弟藏琴百余床,予最爱此蕉叶音韵,苍古浑厚,若非唐代巨制不能至此,铭文耐人寻味,含意无穷,笔法园转入神,为操家稀有之大器也。二月五日张大千”。据此,有人得出“此琴為唐之物”的结论。这里的“若思贤弟”是指当代著名艺术家胡若思。胡若思,字遐思,号琴人,我国画坛当代山水大家、古书画鉴定大家。九岁入“大风堂”拜师张大千,十四岁随师东渡日本举办画展即名震画坛。曾师从广陵琴派名家张子谦习古琴,是上海著名古琴收藏大家,一生收藏历代古琴百床之多。胡若思藏琴以明清时期的古琴为主,唐、宋古琴仅数床。传世唐代古琴的数量非常有限,经过国际琴学会考究确认,流传于世的唐朝古琴仅有十五张,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博物馆各藏若干,散落民间的寥若晨星。张大千评价此琴“苍古浑厚,若非唐代巨制不能至此”并无根据,有拔高妄断之嫌。此琴池纳音中刻有“朱致远制”字样。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1591年)、张应文《清秘藏》(1595年)、胡文焕《文会堂琴谱》(1596年)、屠隆《考盘馀事》(1606年)、张大命《阳春堂琴经》(1609年)、孙丕显《燕闲四适》(1611年)、林有麟《青莲舫琴雅》(1614年)、文震亨《长物志》(1621年)等文献记载来看,朱致远大致活动在元、明之际,其斫琴生涯可从元至正年间横跨至明洪武年间。由此可见,胡若思旧藏“唐蕉叶铭文琴”并非唐代所制,应为元明之际的琴器。
1945年出版的陆丹林所著的《革命史谭》中收有《琴书自娱的李仙根》一文,载有一床琴名为“秋波”的唐代蕉叶琴。琴体的龙池上有隶书“秋波”二字,并在凤沼上有“戛玉鸣金”篆文印,上并有嘉庆年间重修时的题记。据《琴书自娱的李仙根》一文载他(指李仙根)感赋文展会的诗:“悬梦升平世既遥,故家乔木日萧条;楚庭风雅垂垂绝,南海珠尘黯黯销。人事渐随时势换,古魂销向异方招;寻常一物关兴废,我抱秋琴阅四朝”。并跋云:“秋波古琴镌‘戛玉鸣金’四字,相传为杨诚斋故物,但不可考”[1]。传此琴曾为宋代杨万里收藏过,民国时这张古琴归广东香山人李蟠所有。李蟠曾任孙中山侍从之职,据说“秋波”琴曾为其家传宝物,所以他的斋名为“秋波琴馆”。李蟠的曾祖父李遐龄是道光咸丰间著名诗人,喜收藏,罗致有大量的珍贵器物,这张“秋波”琴原为李蟠的祖父所藏。现在这张琴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