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辨与儒家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形成.docxVIP

天人之辨与儒家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形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人之辨与儒家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形成   摘要:天人关系是儒家思想史的中心主题。儒家天人观经历了天主人从、天人相分、天人相副、天人一体等若干阶段,最终形成了“人者天地之心”的天人观。人与天的关系,也由早期的顺天由命的关系,发展到最终的人类主导天地的关系。这种彻底翻转的天人关系,体现了传统儒家积极主动的人类主体性意识,它的表现形式便是注重文化的儒家人文主义。   关键词:儒家;人类主体性;天人观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3-0104-006   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来看,天人之辨无疑是最重要的话题。《太史公自序》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2735宋儒邵雍曰:“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2]53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天人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试图指出,首先,天人关系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学说,初期天人观、先秦天人观、汉代天人观、魏晋天人观,乃至宋明天人观等,相互之间既有关联,又存在较大的差别。其次,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天人关系是变化的,即由早期的天尊人从逐渐转向,最后发展为人为天地、宇宙之主宰。天人关系的转变历程,从形式上表现为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实质乃是人类主体性的弘扬。   一、天主人从的天人观与人文主义思潮初现   思想的最主要载体是文字。甲骨文出现于殷代,大多属于祭祀、占卜所用的语言。祭祀的对象,陈梦家分为三类,即,“甲、天神上帝;日,东母,西母,云,风,雨,雪;乙、地示社;四方,四戈,四巫;山,川;丙、人象先王,先公,先妣,诸子,诸母,旧臣。”[3]562这三类大约属于天、地和人。殷人主要祭祀天上之物、地上之物以及死去的先人,和《周礼》的规定基本一致:“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4]178昊天、日月星辰属于天上之物或天神,山林川泽为地上之物或地神,而上帝等为先人之神或鬼。天神与地示合起来,便是自然界。所以,古人的祭祀对象便主要分为两类,即自然神和人神(鬼)。   殷人祭祀它们,主要原因不外乎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即,中国古人相信世上的一切自然存在物如天、地、日、月等,和人类一样都有生命,这便是万物有灵论。古人相信这些生命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陈梦家说:“商周并有天神观念,并同以天神能降丧乱施福佑。然商人之‘帝’为权势之大自然,诸凡生活上之供给咸依赖之。故商人之帝为生活上(或生产上)之主宰。周人以天威可畏,恒祈年寿福佑于祖考,而以上帝与天子为统治邦国之两重元首,视天子受命于天,故周人之‘天’若‘上帝’,为政治上之主宰。”[5]149商周时期,人们相信天神和先祖是人类生活的主宰。其中,天神与人鬼等属于自然存在物,因此,天神与人鬼对人类的影响便是自然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便是前孔子时期的天人观:天地自然对人类拥有绝对的主宰权,能够主导人类的命运。从现实经验来看,在人类生活的早期或初期阶段,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自然界。风和日丽,人们便能够生活得舒服些;灾荒之年,人类便会度日艰难。在技术缺乏的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乃至生活的好坏几乎完全取决于自然界,因此,人只能够听天由命,这便是中国初期的天命观。   早期的天命观相信,上天不仅能够决定人的寿命长短(这是最主要的内容),而且还能够主导与安排人间事务。《诗经》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诗经·集传》)上天能够管理人事,这便是天命或上天的命令。信奉天命的立场产生于前孔子时代,故,“殷人崇拜天、上帝”[6]。这种崇拜一直延续到孔子时期。早期的天命观体现了上天或自然界对人类生活的主宰权,反映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即上天是人类的主人,人类只能够听从上天的安排。[7]我们把它叫作“天主人从”的天人观。   从历史现实来看,尽管人们相信且接受“天主人从”的世界观,但是人类并不甘心被奴役,总是希望做些什么,以求改变人类的命运。比如面对强大的苍天,人们希望通过祭祀而改变自身的命运。祭祀是人类主动的行为,其直接成果便是礼等文明的产生。《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8]7礼与祭祀鬼神相关,王国维说:“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豊,行礼之器。’其说古矣…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