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宋江湖诗派的思想探究
摘要:作为文学和时代共同产物的江湖诗派,在南宋中后期诗坛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结合江湖诗派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其最富感染力的诗歌进行具体研究,力求深入探讨江湖诗派的主要思想,展现江湖诗派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江湖诗派;主要思想;忧国忧民;非隐非仕
江湖诗派是在南宋时期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引人注目的诗人群体。这里的“江湖”与“庙堂”“朝廷”相对,即指归隐于野或远贬于外,所以江湖诗派其实是以当时的下层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江湖诗派兴起于乐于吟咏书斋生活、重视文字推敲技巧的江西诗风衰微之际,当时的诗坛在经历了“南宋四大家”的辉煌振兴后,出现了短暂的沉寂,于是,江湖诗派应运而生,它的活动与影响期长达百年之久,成为南宋中后期诗坛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流派。本文将着眼于南宋江湖诗派这个群体,对其主要思想加以研究,以展现江湖诗派的独特风貌。
江湖诗人群体的出现与南宋中后期社会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门庭限制,使出身贫寒的学子凭才能入仕做官、改变命运成为可能,尤其在重文轻武、右文礼士的宋代,在儒家“学而优则仕”理念的影响下,书院林立,士人阶层基础庞大。但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阶层的士子的数量毕竟有限,必然会有大批士子无法入仕,导致落第举子大量存在,这成为江湖士人集团扩大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国土本就骤然狭小,官员数量却不降反增,而不断加剧的冗官现象更进一步加大士人进身之路的艰难。且南宋时期社会结构剧烈变化,土地兼并加剧,使一批中下层地主,甚至官僚的后代,或失去其原有的经济来源,或仕进无望,只能“沦落江湖”。社会的动荡与社会阶层的变化也无可置疑地成为了增大江湖诗人群体的直接诱因。
这些江湖诗人是社会的贫困阶层,社会地位低下,迫于生计,只能靠献诗卖艺、干谒权贵来谋求生存,随后这种风气便一发不可收拾,颇有愈演愈烈之势,诗歌俨然成为了经济的附属品,也无可避免地损失了其艺术性和教化功能。由于诗歌作为正统文学有着强大的传统力量,江湖诗人身上虽深深地打上市民阶层的烙印,但其仍属于士大夫阶层,而南宋江湖诗派“猖狂”的干谒之举显然已有悖于传统的价值标准,所以文学史上一度对江湖诗派的评价多为否定。元代诗学评论家方回曾对江湖诗派之行径和江湖诗的弊端有所批判,他认为江湖诗派“调多俗下”,只描写“风云月露、僧寺道观、歌楼舞榭”等狭隘题材,那诗的精髓便荡然无存了。清代文人也以“江湖末流寒酸纤琐”对他们以诗词奔走干谒权贵的行径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与批判。诚然,对江湖诗派的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若是完全不考虑南宋后期文人的處境而仅以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衡量他们并不恰当。江湖诗人作为士阶层的一部分,他们也必然深受儒家等传统文化的洗礼,皆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只是不同的人生际遇会有不同的表现。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独善其身的修身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处世哲学。在当时国事不可为、弊端丛生、时局日下的情况之下,欲求仕途而无门,欲隐而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行藏两无策”。无论是远离政治,随波逐流地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寄托自己的人生追求,还是依人而食,抑或卖文求生,都不能掩盖江湖诗派的诗作中饱含着其忧国忧民之痛和非隐非仕之苦这些思想的事实。只有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对居庙堂之外、处江湖之远的这批漂泊文士的思想意识进行全面、准确的剖析,才能明白江湖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一、忧国忧民之痛
传统认为江湖文人脱离现实,逍遥自在,然而细看《江湖集》,却发现真正的隐士寥寥无几,正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江湖诗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就是期盼收复故土的忧国之虑和关心民间疾苦的忧民之情。
在南宋中后期,宋金对峙局面确立,偏安主张盛行,统治者沉湎于荒淫享乐之中,但进军中原、收复失地的呐喊却从不曾在士人阶层中停歇,这种恢复故土的情结对于他们而言,除了带有强烈的家国意识,更添了几分民族情感。抒写爱国情怀是江湖文人奏出的最强音,他们关心时局,以诗痛斥时政。无论是拥有“焉得儿男备征戍,等闲挈取版图回”这般豪情壮志却报国无门只能感慨“谋国已嗟无位及”的苏泂,还是面对金人入侵,面对一味妥协议和的朝廷,无处为国献计制敌,更不能走上战场挥剑厮杀,而只能空叹“匣剑似识时,中宵哑然鸣”,任由刀剑在匣中哀鸣的敖陶孙,抑或是怕登高楼看见半壁江山沦陷,只能慷慨悲壮地感慨“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的刘过,他们无一不对当权者只顾着争权夺利、奢靡享乐而一味退让、任人宰割的无能与无耻行径感到痛心疾首、失望至极。当然,南宋时期,旨在恢复河山的开禧北伐也曾激起过无数爱国志士的斗志,刘过就曾慷慨激昂地以“志慕鞭四夷”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他积极支持北伐,一片豪情壮志在“一死所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