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印记馆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耕印记馆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农耕印记”场馆以“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主题,展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古老农耕智慧,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明。   共生农业系统尽显生态智慧   进入“农耕印记”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游客纷纷在此驻足,与该景观合影。“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以青田、鱼灯等为元素打造的微缩景观,据了解,此景观是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原型制作而成。   作为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在水稻田中养鱼,稻谷在水面上生长,鱼在水下生长,两者互不干扰。一方面,鱼为水稻除草、除虫、翻松泥土,鱼的排泄物还可成为肥料;另一方面,水稻为鱼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形成了“稻鱼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不仅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还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   绕过“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人竹共生系统”中的“竹叶龙舞”让人眼前一亮,游客们纷纷与之合影留念。“竹叶龙舞”以毛竹的秆、皮、叶等为原料,用近干片竹叶制作而成,一共七节,总长达16米,完整呈现了竹笋长成竹、再变成竹龙的全过程。   “农耕印记”馆负责人告诉记者,“人竹共生系统”以竹叶龙盘踞在竹子上为景观元素,展现了浙江安吉竹栽培、制作的工艺,蕴含着安吉丰富的竹文化。   传统农业景观展示种植技术   沿着景观路线继续前行,记者来到了“红河哈尼梯田”景观,该景观以高山、流水、梯田、人家为元素,塑造出一幅“红河哈尼梯田”的3d立体画,吸引了游客驻足欣赏,走入画卷了解哈尼梯田的传统耕作过程。   “这个地方拍出的照片很逼真很漂亮,仿佛真的来到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一位游客笑着告诉记者。据了解,“红河哈尼梯田”属于世界文化遗产。1300多年前,哈尼人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将水从树木繁盛的山顶引入梯田内,创造了梯田农耕文明。围绕着梯田构筑和大沟挖掘,哈尼人从开沟挖渠、放水平田到水源管理、水量分配,无不体现出古老的用水节水智慧。   在“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景观,串串晶莹剔透的牛奶葡萄营造出满城葡萄飘香的氛围。“农耕印记”馆相关负责人向游客介绍,宣化传统葡萄园已有1300余年的栽培历史,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漏斗架栽培方式,这种架形具有光能集中、肥源集中、水源集中、抗风抗寒等特点。葡萄栽培于庭院中,与居民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是城市之中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   在“农耕印记”场馆,还有一个充满异域特色的展区——“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不少游客参观后都惊嘆于古人的劳动智慧。据了解,坎儿井是干旱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坎儿井农业系统”用人工开凿的地下暗河,把天山脚下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灌溉农田,建设绿洲,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起到了重大作用。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农耕印记”场馆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农业文化的魅力。游客不仅可以畅游景观,还可以选择与喜欢的场景合影留念,领略传统农业的文化和智慧。   “农耕印记”场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具有完善的传统知识、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蕴含着丰富的生物、技术和文化内容,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场馆展出的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就是充分发掘遗产地的生物、生态、文化与景观资源优势,将生态系统保护、资源持续利用贯穿于农业绿色发展之中,展现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   场馆相关负责人说:“充分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积极投身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行动中,不仅有助于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还可以指导现代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