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尊师重教思想的特点及当代价值
[摘要]中国古代一些典籍中记载了比较丰富的尊师重教思想,一些教育家也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对我国民间形成尊师重教的传统具有积极影响。梳理这些尊师重教的思想,对当今社会重树尊师重教理念,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尊师重教;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5-0075-06
[doi]10.13980/ki.xdjykx.2019.05.015
一、古代典籍中的尊师重教思想及其特点
(一)《弟子职》中的尊师重教思想
《弟子职》出自《管子》,全文共九章,首章为总则,主要说明学业与德育之间的总体关系;其余各章则分别说明学生受业、待客、进食、就餐、打扫、侍师、习课的规则。其中关于尊师重教的思想对我国当今重树尊师重教理念,践行尊师重教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于学习态度和治学理念,《弟子职》开篇即指出:“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1]大意为:先生施教,弟子应认真学习。只有谦虚恭敬,才能学有所获。见善就去做,见义就身体力行。性情温柔孝悌,不要骄横而自恃勇武。心志不可虚邪,行为必须正直。外出居家都要遵守规矩,要多接近有德之士。容止端正,内心合规。早起晚睡,衣带须整齐;朝学暮习,要小心谨慎。对先生的敬畏之情,对学问的求索之心,可见一般。对求知的积极心态,做学生的举止仪容,都有严格要求。可见在那个时候,求学是一件神圣、严肃的事情,学子对待师长、对待学问、对待自己的态度均需非常谨慎。
关于教学礼仪,《弟子职》也提出:“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余则否。始诵必作,其次则已。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后至就席,狭坐则起。若有宾客,弟子骏作。对客无让,应且遂行,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反命。反坐复业。若有所疑,奉手问之。师出皆起。”[2]大意为:接受先生讲课,要讲长幼之序,从年长的同学开始,第一遍这样进行,后面则不必如此。首次诵读必须站立,以后也无需如此。一切言语、行动,须牢记中和之道,古之成大事者,一定由此开始。后到的同学入席就坐,旁坐者就应及时站起。若有宾客到来,弟子要迅速起立。对客人不得失礼,边应边走,快速进来向先生请示。即使来宾所找之人不在,也必须回来告知,然后回座位继续学习。学习中若有疑难,须拱手提出问题。先生下课,学生一律起立。弟子之间的长幼之序,先来后到,师生之间的教学之道,可谓严格。弟子接受学问的态度是严谨的,向先生提问的态度是恭敬的,迎送先生的行为也是非常讲究礼仪规范的。对待学问、对待师长的敬畏态度确实可圈可点。
在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方面,《弟子职》中详细描述了弟子侍奉老师的日常生活应遵守的规范:“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俶衽则请,有常则否。”;“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彻盥,泛拚正席,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向师,颜色毋怍。”[3]大意为:先生要休息时,弟子都要起来服侍。恭敬地奉上枕席,问老师足向何处;第一次铺床要问清楚,以后即无需再提。轻提衣襟为先生摆好盥洗用具,先生此时正起。服侍先生洗漱完毕便撤下盥器,然后洒扫屋室,摆好讲席,先生便开始入座讲席。弟子出入都要保持恭敬,其情景如同会见宾客。端正坐好,面向老师,不可随意改变容色。从古籍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师生是同吃同住,师生关系如同亲子关系,弟子對待先生如同子女对待双亲。先生的饮食起居、教学事宜都需要弟子操心做好。弟子对待先生的态度是毕恭毕敬,不容有丝毫轻慢。尊师重教的态度可见一般。
在饮食礼仪和要求方面,《弟子职》中也提出:“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置酱错食,陈膳毋悖。”[4]大意为:用餐的时候,先生将食,弟子须把饭菜送上。挽起衣袖洗漱之后,跪坐把饭菜献给师长。摆放好酱和饭菜,饭桌陈列不可杂乱无章。“先生已食,弟子乃彻。趋走进漱,拚前敛祭”。意即待先生用餐完毕,弟子便将食具撤下。赶紧为先生送来漱器,再清扫席前,并把祭品收起。对待师长如同对待长辈,态度需恭敬谦卑,表现出对师长的重视和对学问的敬畏。
(二)《学记》中的尊师重教思想
《学记》出自《礼记》,战国后期成书,是中国及世界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其中关于尊师重教的论述,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重教,《学记》中有具体、精辟的论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