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地区唐墓人面鱼身俑探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长治地区唐墓人面鱼身俑探析   摘要:唐墓随葬人面鱼身俑的现象始于山西长治地区,亦主要分布于以长治地区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人面鱼身俑往往以单件的形式作为随葬品置于墓中应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通过对唐墓随葬人面鱼身俑的情况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从考古发现的人鱼结合器物和纹饰出发,探讨人面鱼身俑随葬所反映的丧葬习俗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唐墓;人首鱼身俑;文化;内涵   1唐墓人面鱼身俑概况   唐墓人面鱼身俑随葬主要集中在山西长治地区,在辽宁、河北、河南等地也有零星出土。管见所及,在长治地区唐墓中出土有人面鱼身俑随葬的共有九例,现将材料整理如下。   2003年3月,在山西省襄垣县县城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人面鱼身俑(仪鱼)1件。人首,尖耳上竖。身体鱼形,彩绘鱼鳞,鱼尾上也有彩绘。鱼身下有细弱的四肢,伏于长方形板上。通长20厘米,宽5.5厘米,高9厘米。墓葬的年代为公元653年[1]。   1986年7月,长治市博物馆在山西长治县宋家庄发现了几座唐墓,其中一座唐墓出土陶人面兽l件。身长17厘米,高8厘米。周身涂红,面部似人,前有兽足,后有鸡爪,身有鱼鳞、鱼尾。墓葬年代为公元660年[2]。   1993年12月,长治市博物馆在市东郊长淮机械二厂发掘清理了一座唐代墓,出土人面鱼1件。高13厘米,身长30、底长21.5厘米,人首上仰,鱼身肥大,宽尾巴,腹内空。墓葬年代为公元676年[3]。   1954年4月,山西省文管会长治工作组在长治市东郊发现了一座唐墓,出土人面鱼身镇墓兽1件。猫耳,有四足,脸饰白粉,身涂朱彩。墓葬年代为公元679年[4]。   1960年7月,山西省文管会晋东南文物工作组在长治城东6公里的壶山西侧清理了两座唐代砖室墓,其中四号墓中的8号器物“陶鱼”应为人面鱼身俑,面朝前[5]。   1984年8月,长治市博物馆在长治市北郊安昌村发现一座唐代砖室墓,出土陶人面鱼身俑1件。中空,长22厘米,头高10厘米。墓葬年代为公元689年[6]。   1986年10月,长治市博物馆在长治市西郊瓦窑沟的建华菜场发现一座唐墓,出土陶人首鱼1件。长27厘米,高9厘米,人首鱼身,鱼背部有锯齿状鳍,鱼身中空。墓葬年代为公元691年[7]。   2002年7月,在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发现一唐代砖室墓中出土人面鱼身俑1件。泥质灰陶,手制,通体涂白彩,大部脱落。人面鱼身,面容圆润丰满,口涂朱,无颈。鱼背凸起,鱼腹平。长28厘米,高32厘米。该墓葬的年代为公元700年[8]。   1961年4月,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晋东南文物工作组在长治市东郊北石槽清理了两座砖室唐墓,其中三号墓出土一件人首鱼身,红色,身上有鳞,高11厘米。墓葬年代为唐代早期[9]。   通过对长治地区考古发掘简报进行梳理可知,这些人面鱼身俑通常情况下每个墓葬中均随葬一件,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人首与鱼身结合为一体,造型独特,一般体长20~30厘米,高大多集中在10厘米左右。鱼身大多为中空,周身涂抹红色。其中,山西长治襄垣县唐墓(2003m1)出土的人面鱼身俑应该是年代最早的(公元652年),除长治地区外,在太原南郊金胜村三号唐墓也出土人面鱼身俑1件,头有角,全身饰白粉,长17厘米,墓葬年代约为初唐时期[10]。相比较其他地区而言,长治地区唐墓出土的人面鱼身俑主要集中在初唐时期。另外,在有些唐墓中发现了兽首鱼身俑、人首兽身俑以及双人首蛇身俑等,有着较强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   2人鱼结合形象溯源   公开考古资料表明,唐墓人面鱼身俑应肇始于长治地区,主要集中在初唐时期,至晚唐五代以后这种人面鱼身俑已是很少见,即便偶有发现多集中自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这种人面鱼身俑随着现象逐渐消失。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人面与鱼身结合形式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开始出现,这种“人面鱼纹”主要出土于陕西省境内,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宝鸡北首岭、西乡何家湾、临潼史家遗址等[11],其中最为著名的应是在仰韶文化中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除此之外,人面纹、鱼纹在新石器时代也有单独出现,有红山文化中的玉鱼和河姆渡文化中的陶鱼、木鱼等。尤其是鱼纹俨然已经成为陶制食器中的主要纹饰,如仰韶文化早期秦安王家阴洼出土的游鱼纹彩陶瓶。而良渚文化则把“兽”的元素与人面进行了融合,比较典型的是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饰。   在青铜器时代,尤其是商至西周时期,写实鱼纹在商周青铜器上也是比较常见的,更多是作为辅助纹饰的形式出现,而人面纹像也是青铜器上具有代表性的一类纹饰,多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将人的面部整体或者局部以写实或者抽象的形式雕饰在铜器上,如人面纹方鼎、人面纹铜钺等。除此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