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VIP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能力目标:掌握对感情丰富、含义深刻的重要句子的鉴赏; 3.情感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对纳粹的强烈愤怒,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学情分析: 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鉴赏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具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今年的9月3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为纪念中国抗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的祖国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典礼。列宁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罗森塔尔,一起回到那个叫做奥斯维辛的地方,在那里聆听历史喘息。 2.奥斯威辛简介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的一个小城,1940年4月,德国法西斯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同年6月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几年之内,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 我想语言的表达有时略显苍白,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组图片,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奥斯维辛的惨状。看了这些图片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请用一个词,一句话来概括。(播放图片,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明确:恐怖、惨绝人寰、窒息…… 活动2【讲授】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二.朗读课文,解读文本 70年过去了,当我们今天再回过头去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依旧心有余悸,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奥斯维辛。 (一)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5分钟) 问题引领一:新闻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内容梳理) 明确:参观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参观路线:毒气室、焚尸炉、牢房、长廊、地下室。 问题引领二:参观过程中作者花大量笔墨写了奥斯威辛惨不忍睹的现状了吗?作者敏锐的目光追寻着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明确:没有。作者将目光落在了参观者的神情和行动上: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满了下来”“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等。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奥斯维辛的悲惨,控诉纳粹的罪行。 小结:作者自始至终都将自己的目光放在了参观者的身上,通过他们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德国法西斯的沉痛控诉,对战争杀戮的深深厌恶。 (二)精读课文,品鉴细节描写(10分钟) 问题引领三(细节描写): 很多时候,我们看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时间久了可能就忘记了其中的具体故事情节,甚至是主人公,但却有那么一两个生动而特别的细节和场景让我们终生难忘。在这篇课文中也有很多值得咀嚼的细节描写。请就你印象感触最深的一处细节描写,向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各自体味,分享交流) ①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 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对生命自由的限制) ②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对生命尊严的践踏) ③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对比衬托法西斯的残忍、生命的不可摧毁) ④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法西斯的罪行无法得到上帝的原谅,集中营的人们无法得到上帝的庇护) ⑤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对法西斯暴行的嘲讽,对生命走向胜利的憧憬) …… 小结:文中的细节描写不仅是展示二战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场景,更是通过展示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如果我们只是将目光停留在生命的消亡,人性的丧失,读出的除了沉重还是沉重,除了绝望就是悲凉。文章中的雏菊和微笑,让我们还是看到死亡背后的新生,寒冷之外的温暖,绝望过后的希望,这也是这篇文章容的审美之所在。 (三)阅读比较,挖掘主旨 问题引领四:(主旨挖掘)(8分钟) 这部作品它有另一个译名——《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好?(分组讨论,分别展示) a.品读第1、2自然段,文中出现了两次“可怕”这一个词,作者到底在怕什么? 明确:奥斯维辛悲惨的过去让人恐惧,同时作者也担心害怕人们遗忘历史。奥斯维辛眼前的景象是为了突出其历史的悲惨。 b.作者为什么要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作者的

文档评论(0)

k12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对有关K12教育的课件、教案、教育心得体会,各类作文范例等有非常强的创作能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