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的心理学载体研究.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校德育的心理学载体研究   摘要:高校德育同心理学的有机结合,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心理学为载体,提出了心理学与德育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时将模仿学习、积极心理学、焦点解决短期技術、心理契约等具体心理方法引入到高校德育工作中,对丰富和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完善德育学科体系,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德育工作;心理学;大学生;职责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   高校做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随着高校危机事件和心理问题学生的层出不穷,社会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质疑,同时也对高校育人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心理育人、思政育人等其他育人模式便应运而生。但是,孤立的育人模式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很多教育者开始尝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教育来解决教育困境。其中心理学的方法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生工作方面。在大德育的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离不开心理学的科学和理念。   1德育工作运用心理学载体的研究依据   1.1现实依据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德育体系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国内高校已经基本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德育工作中,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二者的融合大多数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和顶层设计理念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很多高校都是以孤立的状态存在的,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设计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学科渗透和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德育工作停留在关注学生的道德建设上,着重强调政治性,内容多涉及国家形势、方针政策等,不能接地气地发挥学生在自我教育中的主动性。很多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心理素质在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德育工作方法创新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直饱受诟病,其中工作方法落后是主要原因。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多以说教、灌输等被动的填鸭式进行,学生是德育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教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接受意愿和选择性。多元化的世界给学生们带来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学生们越来越想从原本的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充分利用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权。而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心理契约、焦点短期技术等运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在学习过程中的掌控感和趣味性。因此,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迫切需要与心理学相融合,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2理论依据   虽然德育与心理学方法分属不同学科,但是两者具有同向同行的工作机制:一是目标的相关性。马建青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互为补充相互结合,表现为二者在目标上是为促进入格的健康与完善,在内容上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方法上都遵循心理行为的发展规律等方面[1]:二是内容的互补性。德育工作主要着眼点在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个体潜能的挖掘。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培育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的协调和积极发展,以此来做为德育教育的基本素质。同时,德育的个体内化过程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道德素质的提高和道德自我的形成。   2高校德育工作的心理学载体的运用渠道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具有重叠性,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彼此优秀的方法,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心理学的一些教育理念和特色教育方法能够为德育工作起到助力作用,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模仿学习,发挥榜样的力量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a、b两组儿童分别观看两个内容不同的录影带,a组学生看到的是视频中的孩子因为打了一个玩具娃娃而收到了糖果做为奖励,b组的儿童看到视频中的孩子因为打了玩具娃娃而遭到成人的打骂。看完录影带之后分别将这些儿童放在一个摆着玩具娃娃的房间。结果显示,a组的儿童模仿了视频中打娃娃的行为,b组的儿童几乎不去打娃娃。在道德教育中要注重从模仿学习到创新建设的过程,从社会上涌现出来的道德标兵到学校一线工作的教师,甚至学生身边的学生榜样都是学生可模仿学习的对象,是活生生的道德学习教材。   学生的道德模仿一般会经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简单机械的模仿行为,往往带有功利性)、高级阶段(不只是停留在行为的简单复制,而是能产生与被模仿对象相同的道德心理,并形成道德认同)。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对道德榜样进行区分和辨别。只有高度认同的道德榜样才能促使学生的道德约束从他律阶段逐步过渡到自律阶段,最后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2.2资源取向

文档评论(0)

132****065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