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讼师的正义与智慧
在古代中国,并没有职业律师,只有讼师。我国在清末民初时方才从西方引进律师制度。訟师和律师,一字之差,相距甚远。讼师在古代中国长期处于被官府打压的状态,多被冠以“讼棍”“贪婪”“教唆”等恶名,历史形象不佳。其实,中国古代从不乏富有正义感的讼师。沧海横流,亦有讼师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法律智慧,救人于危难之间。这些故事往往十分有趣,背后所蕴含的人情法理,更可资后世镜鉴。
祖师爷邓析
中国的各行各业,都讲究拜祖师爷。木匠崇鲁班,医生尊华佗……说起讼师行当的祖师爷,非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莫属。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列国纷争,弱肉强食,小国很难摆脱被大国兼并的命运。邓析所在的郑国,就是这样一个夹杂在晋、楚大国之间的中等国家。郑国的执政者子产为了富国强兵,锐意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新政。当时,各国法律均藏之于官府,不向百姓公布。子产认为这样陈旧的制度不利于国家富强,于是力排众议将法律铸在鼎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史称“铸刑鼎”。
子产此举一出,立刻遭到了大量尖锐批评。当时不少人认为,“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如果让老百姓了解、掌握法律了,肯定会有一些聪明者去寻找法律漏洞,敢于和官府对抗,容易导致天下大乱。面对这些指责,子产扛住了压力强推新政。但是不久,批评者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导火索便是邓析。邓析是改革的坚定拥护者,但是他对子产的一些改革措施感到不满。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邓析多次与子产为难。邓析精通法律,当子产下令做某某事时,邓析总能抓住命令中的漏洞加以反击。子产下的命令无穷,邓析的对策也无穷,搞得子产十分狼狈。此外,邓析还对子产刑鼎中的一些法条感到不满。为此,邓析私自编订了一套新的法律,把它刻在竹简上,史称“竹刑”。
邓析的这些做法使他名声大噪,遇到官司向他来求教的人络绎不绝。邓析和当事人约定,根据案件大小收取不同的报酬。大的案件收取一件大长袍,小的案件收取一件小衣服。不经意间,邓析成了中国最早的讼师。不但如此,邓析还开办法律学习班,教人如何打官司,向他缴纳学费来学习的人不可胜数。如此,邓析也成了中国最早的法律教育家。
但邓析的结局却十分悲凉。在专制时代,邓析的做法遭到了官府的敌视和打压。与此同时,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也不赞同邓析的做法,认为他不分是非,唯利是图,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出于种种因素考量,郑国官府最终处死了邓析。不过,郑国却把邓析所制定的竹刑保留了下来,作为郑国的官方法律来施行,所谓“杀邓析而用其竹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邓析法律素养之高。邓析虽被冤杀,但是作为中国讼师的祖师爷,值得后世敬仰。
刀下救人的朱履霜
唐朝是中国法律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既有从善如流的明君李世民,也有秉公执法的贤臣狄仁杰,更有冠绝诸律的《唐律疏议》。其实,唐代法制昌明的原因还离不开那些敢于据法力争的讼师。他们维护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挽救了许多无辜的生命。他们没有像名君贤臣那样声名远扬,但是事迹同样可歌可泣,勇于刀下救人的朱履霜就是这些人中的杰出代表。
朱履霜生活在唐朝初年,史载其“好学,明法理”,曾著《宪问》五卷,总结了许多办案机要。朱履霜之所以能流芳千古,于“秋冬行刑”制度密切相关。中国自汉代以后实行“秋冬行刑”制度,规定只有在秋冬季节才能执行死刑,此举既符合古人认为秋冬有肃杀之气的认知,也符合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社会现实。唐代对这一传统充分吸收,《唐律疏议》对此明文规定:“诸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徒一年。”
唐朝初年,这条法律得到了较好贯彻。但是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她重用酷吏,滥用刑罚,原本较为清明的法制局面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史书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经常“非时杀人”,冤假错案屡现不止。有一天,朱履霜喝了不少酒,忽然听到长安市上又在“非时杀人”,急忙赶赴法场。到法场后,朱履霜听到犯人喊冤不止,便大胆借着醉意闯入戒备森严的法场,请求刀下留人。监刑官看到朱履霜如此胆大妄为,极为震怒,严厉地斥责朱履霜。朱履霜毫不畏惧,慷慨而答:“闹市行刑,是为了让大家唾弃犯人。我朱履霜也是个懂法律的人,不知道这些人犯了什么罪,烦请您告知我他们的罪状。我闯进法场来制止行刑,有朝廷颁布的令、式为依据,您为什么要这么严厉地指责我?”
监刑官被朱履霜驳斥得哑口无言,只得唯唯称诺,将判决案卷交给朱履霜查看。朱履霜当下就仔细核对卷宗,指出了判决中的错误之处。不一会,朝廷的监刑御史赶到了法场,再次严厉斥责朱履霜。面对高官,朱履霜从容自若地拿起卷宗为犯人辩解。他剖析分明,侃侃而谈。监刑御史听罢这番言论,被朱履霜的学识所折服,脸色和缓了许多。此时,朱履霜再向御史建议:“根据朝廷令文,如果官员在罪犯临刑之时查出系冤假错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