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印象
《中国印象》系列,已经摘录了三期,这应该是最后一期了,因为篇幅,我们也只能节 选了。最后的一个城市,百般难选,最后还是留给了上海,除了她,我想不出还有谁更能诠 释中国印象。
《东方明珠》
百年来,这座城一直是中国现代变迁的缩影。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仅用数十年时 间,就从一个滨海县城开展成为“中国第一繁盛商埠”,一个“气象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 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它把上海的城市面貌和开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这颗东 方明珠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最美的,还是夜上海的风情。十里洋场,说的是上海,因为“十里南京路”。霓虹灯下, 滚滚红尘,滔滔市声,川流不息。这条路上,来往的观光车、涌动的人群、琳琅的店铺、摇 戋的灯箱,尽现上海的小资情调和都市的摩登风情。永安百货公司楼前,邂逅一场萨克斯。 流转的旋律,如同一杯醇香的红酒,在迷幻的午夜,让人们温柔地品尝。短暂的沉醉,再回 到现实,夜上海依旧、依旧这般倾城,如《花样年华》中的女子。
脱下了旗袍的上海,仍会让人惊羡。它超凡脱俗的美丽,从来都在一颦一笑间,无须雕 饰。即使变换着不同角度,看到的,是这座城市水一样的风韵,以及那些铺洒在城市里如花 的幸福。
经常,在上海高楼林立的繁华地带转个弯,就会看到石库门。不过一线之隔,就仿佛穿 过时光隧道,由现代转向过去,由彩色褪至黑白。
这时的上海,一如沉浸于孵茶馆的老者,在老虎灶升腾的蒸气里让时间慢慢流逝。起源 于19世纪60年代的石库门与上海有着难解难分的情结,它是这座城市真正的骨架和脉络。 上海是“无边无际的弄堂的海洋”,曾经多达9000多处。在那些黑白泛黄不断闪着划痕的老 电影里,那些嘈嘈切切里绕出婉转音韵的声音里,上海弄堂被一遍遍生动淋漓地展现着。而 其中最动人的那个景象,莫过于近在咫尺的两人隔着过街楼,他满心欢喜地听着她唱……
石库门的弄堂似一道深远的记忆,顾盼悠悠的风景,牵引出老上海的烟火气息。没有装 饰华丽的院落,没有蛇紫嫣红的风景,然而弄堂深处,深藏着百年的老坛,将巷子熏得微醉。 半开半掩的窗户,阳台的晾衣杆,老旧的木楼梯,都是这里的主角。那些糯糯的吴侬软语, 被唱进了窄窄的阁楼上。一声樱花或玉兰的轻唤,便拂起淡淡的过往云烟。
苏州河水,一路缓缓流淌。此时的黄埔江,依旧泛着微微的波澜。水中的涟漪,荡漾着 深深浅浅的从前,从无到有,从缓至急。而我们,不必沉入水底,去打捞过去的烟尘。只需, 将浦江的记忆、城市的传奇,沉着地装进囊中。
《流年似水》
走进这海上旧里的牌坊,便进入了多伦路。那些满载岁月的建筑,以及那些年代的痕迹, 就精心地收藏在这里。
窄窄的多伦路上,绿树掩映,透着清新的芳香。它全长不过500公尺,却在曲径清幽之 中,记录着上海的文化历史。从开埠时期的沙船渔村,到30年代的十里洋场,再到繁华的 东方大都市,这百年的文化缩影,竟都能在这条小路上找到,无怪乎人们用“一条多伦路, 百年上海滩”来形容这里。
沿街的古旧书店和花花绿绿的海报,依稀透着老上海斑斓的风情。名人故居、旧式洋楼、 公馆、老民房,时光在这条小路上翻滚起伏,那些永远无法复制的岁月,便藏在那层层叠叠 的繁花树影间。进步的学生曾从这树下走过,宣讲他们的信仰;左联的作家曾从这树下走过, 发誓要用笔,唤醒沉睡的中国。当年,他们代表进步的上海。如今,他们依然是上海的骄傲。
对面就是那家有名的老电影咖啡馆,另一条小径却向右边的林荫里伸去。路口的铜牌上 写着“历史名里景云里”的简介,开头一句就是许广平的“景云深处是我家沿着碎石路 面走去,脚下遇到的是十多双纪念“足迹”,分别签着鲁迅、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 人、丁玲、瞿秋白等名字。水光斑驳其上,它们却仿佛不动声色地凝固住了一刹那的进进出 出。
如今,刻着“景云里”三个字的石库门牌楼还在,但已无从推想曾经上海亭子间文人的 生活状态。也无法想象,在80多年前,虹口是怎样一点一滴地汇成了文学青年的海洋。
上海,还有许多不能不提的名字。
巴金,这位中国文坛的巨匠,将他生命最后的脚印,留在了上海。
他自己常常说,他是“五四”的产儿。《新青年》是他最崇拜的刊物。15岁时,因为偶 然读到了 一本令他终生难忘的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他说,“我得到了爱人类爱世界的理 想”。后来,19岁的他离家出走,来到上海。
这里,也就成了人们怀念先生,追忆先生的地方。他的文字,曾经照亮了 一代中国人。 而他只是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 的,恨那摧残爱的
走近这座三层小楼的时候,仿佛空气也安静下来。
这不是那个有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的百草园,也不是那个 “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院子,但是,走近这红墙红瓦的三层小楼的时候,却隐 隐地在这繁华的上海里,嗅到那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