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教材几处课下注释的探讨.docxVIP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几处课下注释的探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几处课下注释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3-0023-01   最近,在育星教育网看到一篇文章——《以教材为准——谈谈文言文的课下注释》,文章说:“几乎所有的考试,假如出现有点争议的问题,无庸争辩的裁决结论就是:以教材为准。因此,课下注释是师者施教、学生学习的至关重要的参考资料。这一点,在中学教育的现实中是不争的事实。”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学教师和中学生来说,有标准可依,有标准必依,教材的课下注释,往往天生而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威。但是,正如并不是所有神圣的东西都一定正确一样,我们的‘教材标准’也难免百密一疏。”   看了这篇文章,我内心一阵欣喜。在平时教学中,尤其是古代诗歌和文言文教学,经常会遇到一些“有争议”的理解,虽然对教材所给的注释有异议,但迫于其权威,最终还是妥协了。那些“异议”只能埋在心里,有一种“不敢言而敢怒”的郁闷。这篇文章给了我勇气,可以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我也发现有几处课下注释值得商榷,现在列举出来,和广大同仁一起探讨。   1.因特定含义而形成的误读   《春江花月夜》中有诗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教材课下注释为:写游子夜里梦见花落闲潭,表达惜春之感。“落花”乃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因感慨时光流逝而产生惜春之感也是其在诗中的文化内涵。如: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梦里。”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本诗中的“落花”该做何解?是否观落花而伤春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关于张若虚的生平资料记载很少,他写此诗的背景无从知晓,我们只能从他所处的时代来寻找张若虚彼时的心境。张若虚所处的唐代,士人为了出人头地,游历全国,希望被当朝关注而得到推荐重用。于是,在当时的士人心中,有着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矛盾。张若虚,作为有同样经历的士人,在他的作品中肯定也要传达这种情绪。我们再看诗歌本身,此诗句的前面,作者想象家中思妇伴着一轮明月,因对游子的思念而徘徊无眠;游子呢,希望趁着明月而飞到思妇身边畅叙离情,但相聚不得而且连讯息都无。此时再写梦到“落花”,只能是看到落花凋零,想到时光匆匆,而自己却仍不能还家,所以表达了游子(诗人)强烈的思念以及歸家不得的哀伤。说是“惜春”,未免过于表面、范式。   2.脱离语法的意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左》中,子路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道,“千乘之国……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关于“因之以饥馑”,课下注释为:因,接着;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这里,“因”字理解为“接着”,笔者认为不妥。很据文言文句式对称的特点,“因之以饥馑”和“加之以师旅”的结构相同,“加之以师旅”应为“以师旅加之”(状语后置),“加”为动词,加在……上面;“因之以饥馑”也应为“以饥馑因之”,“因”也应为动词,根据句意,可理解为“沿袭”。贾谊《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中,“因”就是“沿袭”之意。   3.关于古今字通假字混淆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注释“说”通“悦”,“知”通“智”是错误的,把它们理解成了通假字,应该把这两组词的关系理解为古今字的关系。   古今字指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在前者就是在后者的古字,在后者就是在前者的今字。(文字学概要,256),“有时从文字孳乳情况的角度来使用“古今字”这个名称,把它主要用来称呼母字跟分化字“。(文字学概要,259),本文谈到的古今字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把它们称呼为古今字未尝不可。   狭义的通假指假借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本有其字的词。注释中常用“某”通“某”来表达。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应该读为“悦”,“说”本来指用言辞解释(举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喜欢,高兴。”“悦”本指心中解开郁结,(举例),“悦”字是用改变形旁的办法由“说”分化出来的,二者都是形声字。但说二者没有任何语义上的联系是错误的,这两个词都有让人心情愉悦之义,属于同源词,只不过是“说”前“悦”后罢了,可以算作是古今字。算教材上“说”通“悦”不够准确。   相同情况的还有教材注释中的“失其所与,不知”的注释“知”通“智”。《说文》:“知,词也。”《论语·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