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测试参与者传播心理研究.docxVIP

网络心理测试参与者传播心理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心理测试参与者传播心理研究   摘要:微信朋友圈中网络心理测试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用户分享心理测试结果这一行为在社交网络中的呈现以及个人自我的隐性剖析。通过分享网络心理测试这一行为可以更深层次地透析现代人孤独且矛盾的心理,本文以用户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网络心理测试这一行为为例,研究用户的心理动机,分析这一行为背后用户的心理模型。   关键词:网络心理测试;微信朋友圈;分享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3-0078-02   一、网络心理测试及分享现象   网络心理测试是一种由用户自主答题,再通过后台计算的结果,判定答题者个性特征的心理测试方式。根据人格特征,网络心理测试可以分为许多独立类型,如智力测试、情商测试、人格测试、兴趣测试等。这种网络心理测试的风靡亦是用户对自身心理层次的自我探索与寻求的表现,同时心理测试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在某种程度上,心理测试的结果是一种间接的、相对的、客观的自我评价。   如今,微信朋友圈的心理测试是一种微信小部件,具有独立的游戏特征,相较以往的答题问卷模式,其在形式上更加简约化。例如,题目简单且数量少,并且还伴随有美图和音乐的交互使用,不再是枯燥的“试卷”模式。这样可以营造一种休闲娱乐的氛围,满足观众零散的需求,还可以形成专属用户个性信息化的海报,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朋友圈。相较于冗长的文字介绍,微信朋友圈的受众更愿意省时方便地浏览图片。   此外,心理测试是以后台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产生的文字表达使用户不是以自夸的形式向人炫耀。专属海报上通常是充满鼓励和美好的话语,如诙谐幽默、搞怪逗趣,这些语言方式和词语组合更易令人接受,不容易让人产生反感心理。心理测试的结果具有间接展示优越感的话语属性,这也是为什么心理测试能够在朋友圈中刷屏的原因。   二、网络心理测试者的心理   微信朋友圈中的分享行为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呈现,而是为了个人的形象塑造、人设管理而去分享。人人都是潜在的“网红”,为了稳固固有的社交圈,在社交网络中构造自我世界,心理测试的分享不再是真实的自我表达,而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需要。微信专门增加的消息快速撤回、分组可见管理等功能都是为了迎合用户这一分享心理。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写道,社交网络中无时无刻的在线带来了无限的焦虑[1]。在这个充斥信息数据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摆脱不了社交网络带来的束缚。信息社会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需求使得受众越发沉迷于虚拟世界,一方面,用户疲于管理在线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微信用户通过分享来获得评论和点赞,找寻自己的存在感和认同感。   社会学家戈夫曼说,“人生是一场表演,而社会是一个分为前景和背景的阶段”[2]。受众在人造的朋友圈中用心地光鲜亮丽,却在现实生活中卸下伪装后感受到无限的焦虑与孤独。分享心理测试就是利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来让他人了解自己,不断增强自我存在感。被屏幕割裂的观众时代,受众在社交网络中增强自己的给予能力,而削弱自我的真情流露,即真实的、弱小的自我。受众会沉迷在自我的“虚拟环境”中,对自我产生“信息茧房”,逃避,甚至不敢面对现实的世界。   三、分享心理测试结果的动因   用户参与分享网络心理测试结果这一行为背后展露着相似的心理动机,这种参与行为的动机比较复杂,大体上呈现以下几种特征。   第一,满足受众心理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印象管理策略,共有两大类表现: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人们试图使身边的人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或给他人留下正面的印象。2.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尽量弱化自身缺陷,避免给他人留下负面印象[3]。微信朋友圈就是一个小小的展示自我形象的平台,为了连接外界和管理自我,在微信朋友圈中受众的自我展示也是一种必要的社交活动。   第二,受众会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印象管理策略,如受众隔离。所谓受众隔离,是指我们在面对一个人或另一群人展示自己时,不希望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毫无预兆地闯入。这些不速之客可能会破坏我们既定的表演脚本,让我们惊慌失措[2]。在微信朋友圈中有认识的人和陌生人的分类,设置分组和动态权限不仅麻烦而且耗费的精力较大,而心理测试的设置让所有人都可见,极大地降低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转发什么类型的心理测试也是由受众主体所决定的,在微信朋友圈中呈现什么样的人设也是由受众主体决定的,所以心理测试的结果有很强的可操纵性。笔者将心理测试中的结果总结为两种人设类型:“说的就是我”和“自嘲”。当人们觉得测试结果不太准,也就是测试的结果不符合自己心里对自己人设的预期,只需再花几分钟重新测试就能改变结果。在测试程序中用户只需要付出很小的时

文档评论(0)

亦起学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湖北亦贤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1023MA4F181CX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