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三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知识点.pdf

统编版初三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知识点.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知识点 一、作者简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著名教育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 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 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 众教育问题》等。 二、故事背景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 日生于安徽歙 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 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 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 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三、理解词义 宣言:(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 开表示意见以 进行宣传号召的文 告;宣告; 声明。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 关键处用几句话 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 词穷的样子。 鲁钝:愚笨,不敏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崇拜:尊敬佩服。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5~11):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 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5):以东山樵夫为例,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 神常驻心中。 第四部分(16):发出创造宣言,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 五、问题解疑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 法。文题的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 表达了 者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 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 的创造,其话题 范围是教育问题, 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 2.为什么说“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教师的创造工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创造的成败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号召教 师要团结协作。 3.第四段结尾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 “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 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4.第⑥自然段中,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有什么作用? 三个“单调”“无过于”既是排比又是对比,加强语势,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 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 意和思考。 5.第8 自然段是如何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的? 是通过列举某些人对幼年研究者的蔑视,和在事实面前哑口 无言的表现,来批 驳错误观点的。批驳错误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创造。 6.第九段前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 法。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慧能的话,作为 道理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7.第⑫自然段作者举“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么目的? 用“水滴石穿”的例子,来 告诫我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不要因为点滴的 创造小而不做, 要从基础做起,积小成大,不要 奢望“一口吃个胖子”。 8.作者写东山樵夫断定“泰山没有东山好”的目的是什么? 批评东山樵夫只注重表面现象,不会变通,不会创造。 9.作者想象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是作者 丰富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性和感染力。 10.回树苗与茅草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都化作了“几缕黑烟”, 作者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用树苗和茅草相同的结局, 说明没有创造的可悲,启发我们 要“时时处处” 进行创造。 11.第⑮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作者直抒胸臆,热切呼唤, 表达了渴望创造的急切心情。 1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借罗丹的话,发出宣言,号 召我们用自己的“汗”“血’’ “热情”去创造。

文档评论(0)

小人物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小人物学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