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人道主义的道德总原则(简称“人道” )
人道主义的道德总原则:把人当人看与使人成为人。
把人当人看,即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而把任何人都首先当作人来看待,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广义的、浅层的、初级的总原则;
使人成为人,即视人本身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从而使人自我实现而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狭义的、深层的、高级的总原则。
3、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应当成为个人、集体、国家行为的基本准则。
4、人道与公正,二者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应该如何善待他人而不是应该如何善待自己的道德原则,都是应该如何进行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而幸福就是应该如何善待自己的道德普遍原则。
二、新闻报道中的人道诉求
看新闻图片《给妻子最后的尊严 》。
一个男人用一辆摩托车载上了他在大地震中失去的妻子
摄影/沈祺徕
把人当人看,使人成为人,是实现新闻社会价值的主要途径,理应成为传媒新闻报道的主要诉求。
新闻报道应当以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人当作目的,关注人的生存和需求,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
从地震中逃生的女中学生吴金莉面对废墟上尚存的衣柜镜子梳妆
《北京晚报》张风
三、人道主义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几个基本方面
1. 人道主义体现为尊重人,包括尊重人的生命、人格和基本权利。
2. 人道主义体现为理解人。
3. 人道主义还体现为关心人。
典型代表: 《中国青年报》的专栏“冰点”
四、几类新闻报道中的人道主义体现
1.典型人物报道应该把人当人看,不要把典型人物塑造成“超人”、“完人”,要有真实的人性美。
典型代表:新华社记者朱玉撰写的通讯《警察任长霞》
2.社会救助报道不要带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要尊重受助对象的家庭隐私与人格尊严,要有平等的人情美。
3.有关悲剧事件的报道,记者既不能放弃,又要在其中展示出自己的同情心。
有关悲剧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基本的事实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在采访中体现出记者的人性,要通过报道在受众和遭受悲剧的人之间建立一条感情的纽带——同情。
五、新闻报道中的同情心
1、新闻报道要富有同情心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无私利人,要有人文关怀精神。
马丁教授:记者要永远怀着巨大的同情心去写新闻。
2、悲剧事件报道中的同情心
案例1 :
2005年5月9日下午,一场暴风雨突袭厦门,《东南快报》摄影记者柳涛背着相机“搜街”,在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有人告诉他附近有一水坑,已经造成不少人摔倒,希望他能够报道此事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于是,柳涛拿着相机等候在那里,一个多小时以后,他终于拍摄到一个骑车人摔倒在水坑中的一组镜头(见下面三幅图)。
①
③
②
《东南快报》柳涛
抓拍骑车人摔跤
摄影记者及专家谈“抓拍骑车人摔跤”
新浪网员工就“抓拍骑车人摔跤”召开研讨会
相关观点:
赞同者认为,柳涛作为一个记者,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景,体现了一个记者对新闻职责的忠诚。并且,就行为的结果来看,拍摄行人摔倒的真实场面,广为传播以引起市民和“有关部门”的注意,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效果要远远好于记者自己去填平那个坑或者提醒个别路人注意。因此其行为值得提倡,至少不该因此遭到批评。(注:见报当日路上大坑被填平)
反对者认为,记者的行为是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和公德心的表现。如果即将摔倒的人是记者的父母或妻子,他还会继续拍摄吗?如果摔下去将危及生命,记者还应该在那里拍摄吗?反对者认为,更重要的不是坚守职业道德,而是坚守“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作为一个“人”的同情心和公德心。
问题①:
赞同者和反对者的观点分歧反映出其中的焦点问题是,新闻职责与同情心的冲突与取舍。在面临这种冲突时,柳涛优先选择了履行新闻职责。你作为一名记者面临这种冲突时会作何选择?为什么?
分析:
应当优先选择施行同情心。
记者,首先是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需要具备人之为人的生命意识、尊严感和同情心,需要讲社会公德;其次才是一个担当新闻职业角色、履行新闻职责的人。
问题②:
柳涛拍摄别人不幸遭遇的行为动机,是为了提醒相关部门和人员注意马路水坑给路人带来的危害,并督促他们解决这一问题;而且也达到了解决问题的效果。有人认为,其行为值得提倡,至少不该遭到批评。对此,你如何评价?
分析:
伦理学常识:目的正当并不能保证手段的合理性。
马克思:“需要不神圣手段的目的,就不是神圣的目的。”
柳涛的拍摄行为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问题③:
根据有关报道,柳涛的拍摄行为是基于马路水坑对路人没有重大或致命危险这一理性判断,正如柳涛在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如果危及到生命,我肯定先救人”。这说明柳涛具有一定的同情心;而且其拍摄行为也达到了解决问题的效果。你认为柳涛的拍摄行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二十八星宿和四象PPT课件.ppt
- 二十四孝故事PPT课件.pptx
- 二十四节气-夏至.ppt
- 二十四节气之探秘PPT课件.ppt
- 二十四节气歌PPT课件.ppt
- 二十四节气介绍剖析PPT课件.pptx
- 二十年后回故乡习作指导概要.pptx
- 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PPT课件.pptx
- 二年看图写话-春天来了PPT课件.pptx
- 二年级-食品安全主题班会PPT课件.pptx
- 2025年广西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人地协调观+课件.pptx
- 2025年广西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综合思维+课件.pptx
-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第4讲+天气与气候.pptx
- 第5讲+世界的居民课件+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商务星球版).pptx
-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1单元 熟悉的数与加减法 1.1.6 认识1-9 第6课时 合与分.ppt
- 2025年中考一轮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件:坚持宪法至上.pptx
- 2025年河北省中考一轮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件:崇尚法治精神.pptx
-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课件-2025年吉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pptx
- 精品解析:湖南省娄底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doc
-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第10讲+中国的疆域与人口.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