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愚公移山-【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VIP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愚公移山-【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目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目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标 了解寓言的特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导 理解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坚毅的品格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航 知识助读?细梳理 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愚公”是本文的重要人物,“移山”是本文的重要事件。题目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写作背景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正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3.知识链接 列子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的研究,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简介 旧说该书为列子所著,今人多疑是魏晋人伪托。《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有寓言故事百余则,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寓言具有以下特点: (1)篇幅大多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远喻近,使深奥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 (3)故事的虚构性。主人公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 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3)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 达于汉阴(介词,到) 于 告之于帝(介词,向) 以君之力(介词,凭) 以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表目的,来)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焉 始一反焉(语气词) 河阳之北(助词,的) 之 汝心之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跳往助之(代词,他们,即移山的人) 其妻献疑日(代词,他的,即愚公的) 其 其如土石何(助词,用在“.....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即愚公) 3.词类活用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2)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4.古今异义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指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2)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杂然相许(省略主语“家人”)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2)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②告之于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帝告之”) (3)被动句 帝感其诚(“帝”是被感动者) 课文研析?精解读 文本解读 原文 eq \o\ac(○,译)注 文句 eq \o\ac(○,解)读 1“方七百里”和“高万仞”极言山之广阔、高大,交代故事背景,暗示移山之不易,为下文写愚公移山做铺垫。“本”字点明两山原来的位置,言外之意是两座山已不在那里。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2“年且九十”说明愚公年事已高。“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原因。 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表现了愚公怎样的精神?表现了愚公对于移山这件事信心十足,初显其迎难而上的精神。 4其妻献疑,语气中带有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他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 5运土石的人数少,工具简单,路途遥远,与山的广度、高度形成对比,表明移山任务之艰巨,突出了愚公等人移山意志之坚决。 6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细节描写。作用:一是表明愚公移山的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二是将孀妻之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进行对比,寄托作者的褒贬之意。 7冬夏换季(即一年)才往返一次,说明路途遥远,劳动艰辛,反映了移山之难,也显示出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8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他思想顽固及自作聪明之态,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不易。 9如何理解智叟的这番话? 智叟的这番话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强烈,毫无掩饰地讥笑愚公。 10愚公的答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7****8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2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