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石油对比.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2.1.1 中美原油资源基础对比 在一百多年的世界石油工业中,美国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开采石油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炼制石油的国家,是第一个使用汽车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汽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美国是一个高度依赖石油的国家。石油工业在美国经过近150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美国存在的巨大原油资源量是通过反复实践才认识到的。美国石油储量与产量在世界均名列前茅,虽然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大量勘探开发,美国仍有相当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USGS在2000年发布的资源评价结果,美国的待发现石油资源量为132亿吨。 从控制油气藏的沉积岩面积来看,美国海陆沉积岩面积与中国相近。从构造条件来看,美国有多种类型不同的构造发展史的含油气田,而中国的含油气盆地地质背景也丰富多彩。在美国重要的油气田中,构造圈闭占全部圈闭的55%,居主导地位,特别是在路易斯安那沿岸、得克萨斯、墨西哥湾沿岸,构造圈闭占绝对优势。在东南部地区和太平洋沿岸,构造圈闭也占一半以上。复合型圈闭占全部圈闭的30%,中陆地区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东得克萨斯/阿肯色-路易斯安那油气区,以及太平洋沿岸油气区。地层圈闭在美国重要油气田中仅占14%,它们主要分布在中陆地区和落基山油气区。中国的油气藏类型同样也很丰富,因此美国的情况对中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表4.2对比了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与中国的石油资源情况。 表4.2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与中国石油资源状况对比 4.2.1.2 中美原油储量增长对比 2005年,中国的原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4.3亿吨,新增探明储量1.64亿吨,分别是1956年的50.4倍和5倍。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2004年的数据比较,中国比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剩余探明储量(23.3亿吨)和新增探明储量(1.53亿吨)略高。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可采资源量(333.4亿吨)比中国(不含南海深水区域和青藏高原地区)多出68%。 从储量增长的历史来看,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新增可采储量从1920年开始快速增长,到1945年累计资源探明率达到21.4%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中国的新增可采储量的快速增长则从1956年开始,直至1985年累计资源探明率达到19.16%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从中美快速增长阶段的对比来看,两者结束时的累计资源探明率接近,经历的时间也基本接近:中国经历3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美国本土48州经历了26年。 美国的石油工业发展主要在20世纪之后的时间,中国的石油工业从1949年以后逐步发展,若将中国的年度资源探明率曲线向前移动49年,并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年度资源探明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中国的新增可采储量比美国提前9年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图4.13)。这不仅与中美两国原油资源基础有关,也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关。美国在20世纪初开始寻找石油时,没有石油地质理论的支持,主要根据油气苗寻找石油,所进行的主要是地面地质工作,直到20年代以后石油勘探的理论和技术才逐步发展起来。与之相比,虽然中国的石油工业在发展之初也经历了许多困难,但当时的石油勘探理论和技术已经开始发展,可以对地下的地质构造进行研究,从而提高找油效率。正是由于基于不同的科技水平,中国原油新增可采储量的增长速度必然比美国快。若以年度资源探明率为衡量年度储量增长的指标,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储量增长实际上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历程。 图4.13 中美原油年度资源探明率对比 基于相似的储量增长历程,如果将中国的累计原油资源探明率曲线前移49年,则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在1900至1956年间的累计资源探明率增长趋势曲线较为接近(图4.14)。中国2005年的原油累计资源探明率(34.93%)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储量稳定增长阶段中1956年的水平(35.05%)相当。累计资源探明率曲线的相似性说明虽然中美两国的原油资源基础不同,新增可采储量的数量上有很大差异,但从累计资源探明率发展的规律上看,中美的原油储量增长阶段基本接近。以美国的储量增长历史作为参考,如果中国未来的储量增长历程与美国相似,那么累计资源探明率可以作为对比的指标之一,并对中国未来的储量增长趋势进行预测。 4.2.1.3 中美勘探工作量对比 1949年,中国共钻勘探井5口。随着50年代中期石油勘探战略东移,中国的勘探工作量显著增加。由于中国在50~80年代多采用“会战”的形式对大油田进行开发,因此,勘探井数也与大油田的发现有着直接的联系:1958年中国当年钻勘探井1342口,1959年发现了大庆油田;60年代中期的勘探井数的增加对应着胜利油田的发现;70年代中期发现了任丘油田也使勘探井数有所增加。1986年以后,中国开始有计

文档评论(0)

susan&rober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