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第一讲 类型学与主题学
【教学案例一】
洪鹭梅对人鬼婚恋故事的主题学研究
作为志怪小说一部分的人鬼婚恋故事亦贯穿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始终。论文以时代为线索,尝
试解读各个时期人鬼婚恋故事的文化内核。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鬼婚恋故事大量存在着“生子”、“复生”母题,体现了生殖崇拜的主
题。故事中的两性关系基本没有审美和爱情的取向,而明显带着生殖崇拜的痕迹,直指两性
结合的原始的功利目的——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魏晋时期是一个探索超越死亡的自觉时代,
这一时期的人鬼婚恋故事体现了生死玄想的自觉精神,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相吻合。魏晋时期
人鬼婚恋故事在“生子”与“复生”母题下殊途同归直指同一个深层问题——超越死亡。
唐宋时期的人鬼婚恋故事中审美和性爱脱颖而出,显现出浓郁的世俗化色彩。首先,女鬼形
象逐渐世俗化,赋予女性的审美色彩,代表了文明时代男性文人的性爱幻想。其次,两性关
系直奔性爱,生子之说被抛置脑后,不再提起。封建社会的繁荣物质生产的发展使生殖负担
减轻,性爱的娱情功能加大。这一时期人鬼婚恋故事体现了男性话语权力下的两性关系模式:
一夫多妻、薄情的男子、痴情的女子。
明清的人鬼婚恋描写充满个性解放的色彩。例如,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充
满痴情狂爱、出生入死追求爱情幸福的女鬼杜丽娘,他的生花妙笔使人鬼婚恋故事绽放出内
涵迥异的个性解放的时代异彩。此外,性描写得到进一步渲染,人鬼婚恋故事中纵情冶荡女
鬼成了男性性爱幻想的载体。物质生产的发展使性爱生活取代了纯功利目的的生殖活动。商
业的繁荣促进人口的流动,两性关系的不稳定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常态。社会的转变,淡化
了群体意识,强化了个体意识,导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性爱的张扬。
论文在对中国各个时期人鬼婚恋故事的文化内核作了解读之后,指出在西方文学中人鬼婚
恋故事几乎是缺类,并对其原因作了分 :首先,西方基督教信仰存在着彻底超越世俗的
神圣世界,而中国的传统民间信仰是圣俗一体的;其次,人鬼婚恋故事直接来源于冥婚习
俗——根植于生殖崇拜的人鬼结合仪式。
论文在完成了原因分 后,还透过人鬼婚恋故事比较了中西文化追求生命永恒的不同途径
——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人鬼婚恋中的生殖崇拜体现了儒家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生命哲学;
男人与女鬼之间的两性关系体现了中国道家以内在超越为特征、基于阴阳观念的生命哲学。
由此可见,中国儒家和道家追求生命永恒的途径均具有“内在超越”的特征,提倡完全依
靠自身的努力来达到超越死亡、追求生命永恒的境界。相比较而言,西方基督教采取以“外
在超越”为特征的途径。基督教认定存在着理想的天国,彻底超越世俗、至高无上的神。人只
有严格按照上帝的旨意,灵魂才能永生。
2000 4
(洪鹭梅《人鬼婚恋故事的文化思考》,载《中国比较文学》 年第 期。)
【教学案例二】
林笳对中德文学作品中老聃形象的主题学研究
论文以老聃为研究对象,考察这一人物形象在中德文学中如何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个性和
20
寓意,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文中分 的例子是 世纪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克拉朋
德(Klabund )、布莱希德(B.Brech )、鲁迅和郭沫若的作品。
克拉朋德写于1919 年的诗《老子》,是一首以老聃降生为题材的诗。该诗采用了田园诗的形
式与风格,节奏徐缓,旋律悠扬,带着几分不堪现实重负的忧怨,流露出对人类自强不息
的生命力的颂扬。在写这道诗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刚刚停息,诗人惊魂未定,又
遭遇婚姻的不幸,他的爱妻因为难产而去世。心灵的创伤,爱的潜意识,对矛盾重重、冲突
四起的西方社会的失望,以及对中国道家以清静无为返朴归真为重要特征的理想化王国的
向往,汇合在一起,互相撞击,产生了诗的火花。
克拉朋德用浪漫的笔触描绘了老聃的降生,布莱希特则以其特有的含蓄和幽默,叙述了老
聃的出关。他的一首叙事诗题为《老子流亡途中著〈道德经〉的传说》。布莱希特在该诗创作中
的艺术追求并不在于以情动人,而在于产生“陌生化效果”。他采用外国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比较文学概论(1.1.1)--比较文学的定义.pdf
- 比较文学概论(1.1.2)--比较文学的定义常见问题.pdf
- 比较文学概论(1.1.3)--比较文学的定义教学案例.pdf
- 比较文学概论(1.1.4)--绪论习题作业.pdf
- 比较文学概论(1.1.5)--比较文学的定义.ppt
- 比较文学概论(1.3.1)--比较文学的特点与方法.pdf
- 比较文学概论(1.3.2)--比较文学的特点与方法常见问题.pdf
- 比较文学概论(1.3.3)--比较文学的特点与方法教学案例.pdf
- 比较文学概论(1.3.4)--比较文学的特点与方法2.pdf
- 比较文学概论(1.3.5)--比较文学的特点与方法.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