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综合楼建设工程——支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

教学综合楼建设工程——支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施工图设计说明 - PAGE 1 - 教学综合楼建设工程——支挡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 1.1项目情况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溶溪镇中心校(建设方)为改善学校教学条件,拟在校内新建教学综合楼。该工程主要由教学综合楼5F/吊1F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教学综合楼平面面积约175.19㎡,设计零平高程为387.80m;建筑结构采用框架结构、独立基础。该场地按设计高程平场后,将在教学综合楼西侧形成环境边坡,设计基坑底标高为384.60米,基坑边坡最大开挖高度为5.75米,基坑后侧影响范围的环境边坡高度44m,为岩质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 1.2设计内容 针对临近红线、无放坡开挖条件的基坑边坡的支挡,本次锚拉桩板挡墙进行支挡设计,锚拉桩板挡墙的设计长度31.25m。 2设计依据及设计规范 2.1设计依据 (1)业主与我院签订的设计合同 (2)周边已发红线 (3)我院完成的建筑、结构等相关图纸 (4)1:500地形图秀山县溶溪镇中心校教学综合楼建设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重庆市长源地质勘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22.02 2.2设计遵循的主要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 《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D63-2007)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重庆市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 本项目《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意见》 本项目《人工挖孔灌注桩可行性论证专家意见》 3、气象水文 工程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昼长夜短。具有 冬暖、春早、夏热、秋雨连绵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6℃,极端 最低气温--10.5℃(1977年1月29日),极端最高气温41.6℃ (2006年8月26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1%,绝对湿度17.6mb。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199.4mm,年最大降雨量1350.3mm(1981年),年最小降雨量是783.2mm(1990年),日最大降雨量178.30mm/h(1971年6月1日),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2/3,大雨暴雨较多。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据区境气温观测资料,海拔1000m,每升高100m,年平均气温递减约0.4℃。历年平均无霜期满315d,年均雾日30.2d,年平均日照时数1188h。年平均风速0.9m/s,历年最大风速24.4m/s,全年主导风向为北东向。 拟建场地地形坡度不大,无大规模地表水体和冲沟,雨季地表水主要以面流的形式向南东侧低矮处排泄。 4、工程地质条件 4.1 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秀山县溶溪镇中心校内,有公路与之相连,交通方便。地形为斜坡地形,属低山浅丘剥蚀地貌,局部地段高差相对较大,高程在384.37—390.35m,地表坡度0~25°,地表多为红黏土,厚度差异较大,下伏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的灰岩地层,现状地形地貌总体上较为简单,由于场地属于半裸露型喀斯特地貌,场地内石芽、溶沟较发育,通过调查,场地溶沟大多呈“V”字型,以致场地内局部基岩面呈锯齿状。 4.2 地质构造 场地地质构造位于平阳盖向斜北西翼扬起端,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倾向约113°,倾角约17°,次级褶皱较发育。场地未见断层,根据场地内出露基岩进行调查和勘探揭露表明,岩体主要发育两组裂隙: ①J1:38°∠83°,裂面较平直,微张,延伸长度2.0~5.0m,裂隙间距0.5~1.5m,半填充,偶含粘泥,碎屑物为主,可见褐色铁锰质氧化膜浸染,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②J2:134°∠79°,裂面较平直,微张,延伸长度1.0~3.0m,间距0.4~1.5m,多闭合,局部张开度1~2mm,半填充,填充物含粘泥,碎屑物为主,可见褐色铁锰质氧化膜浸染,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以上①、?②两组在平面上呈“X”型共轭剪切裂隙。 层间裂隙局部较为发育,裂面平直,可见褐色铁锰质氧化膜侵染和少量的泥质充填,裂面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 4.3 地层岩性 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Q4ml)、残坡积(Q4dl+el)红黏土,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下统明心寺组石灰岩地层,基岩与上覆盖层呈不整合接触。现将

文档评论(0)

ze12223074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