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pdfVIP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摘要:明朝中期很多有志之士想冲破朱学的形格势禁,不想再做拘泥守常 的虚假知识分子。明朝自武宗后,国民贫困,豺狗当道,忧时之士对于忘国之音 颇为不解,找不到世风下滑的根源,于是便归为人心之不正,而人心不正又归于 圣学不明。思想界的巨擘—阳明先生便应势而生,他通时达务、揣时度力,一面 在学业中获得突围,一面积极梳理朱学的脉络,意欲重新评估他的价值。这位学 名昭昭、武学赫赫的大儒扛起圣学振兴的旗帜,把儒学圣之道发挥到极致,将儒 家的明伦之学诠释到顶峰。 关键词:王阳明 明朝 心学思想 心即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明人伦 之外无学 理解 影响 现代教育 启示 一、 王阳明的生平和心学思想的由来 〔 一〕阳明先生的生平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1472 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 年 〔明世宗嘉靖七年〕,谥文成,祖籍余。因年轻时曾在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居住, 自号阳明山人,后来学界遂称其阳明先生。 阳明二十八岁入仕,历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驿丞、知县、吏部主事、员 外郎、郎中、太仆少卿、鸿胪世卿等等。可以说他是文官掌管兵符,他出兵时度 力、拘神捕将,他征战借风使船、伏虎降龙。可惜功高震主,遭人罗织陷害,唯 有将讲学授业作为自己心中真正的志业。从龙场驿的开门授徒到、余书院的重建, 他的一生始终与学问相随,与讲学相伴;后在领军受命的归程中病逝。 〔〕 二 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的由来 阳明讲学起初也信奉程朱理学,但是对当时的学者乐于空谈 “义理〞颇为不 . word.zl. - . 满,他发现与空谈伴生的就是轻视道德践履,他将这个根源归结为“义理〞与“吾 心〞的割裂,以及“知〞与“行〞的割裂。后来社会之不治成为学者的共识,然 而“社会之不治〞的根源终究在哪里? 阳明认为其根源主要在于:一为“士风衰落〞,二为“学术不明〞。阳明渴 望做独步当世的豪杰之士,以其殊勋绩创立一套有别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理论,去 引领人们“诚意〞、“正心〞和“去人欲、存天理〞,提升世人的道德修养,改 造士风衰落的气象和学术不明的现状,最终到达挽救天下不治的目的。 由阳明?答参谋东桥书?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事物之理不在自己心外,到心外 去探求事物之理,仿佛如坠烟雾,心外没有事物之理可以言说。阳明坚信舍弃事 物之理,,而求理于自己的心才是矫邪归正之理。他以孝敬父母,忠于君主来形 象说明“理〞不在心外。并质疑朱熹之学说,化解了学人心中“专注于本心的探 求而失去事物之理〞的忧虑。阳明后提出“知行统一〞学说,知即为“心知〞, 行即为“人的行为〞,主“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 二、 阳明先生的心学教育思想 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一)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王阳明与程朱理学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它是宇宙的本体,并视理 为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依据。而他又不同意朱熹的理在心外,“性即理〞 说,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 所谓“心即理〞,是说理就是心,心就是理,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说心是 提升年底万物的来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事物的产生是由于人心所发生的意念 活动的存在;第二层意思是说,心就是世界,它是无所不包的,即客观真理和事 . word.zl. - . 物的都存在于心中。 从“心即理〞出发,他进一步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 无义,心外无善。〞〔?王阳明全集·与王纯甫癸酉?〕。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启发 教育者从他自己的心去寻找,体认天理。换言之,心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 客体,这种认识过程的完成并不需要外界的中间桥梁。 他把人心中的天理称为“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即是非之心。它是

文档评论(0)

专职从事安全评价,应急预案,安全生产标准化,涉路安全评价,管道跨越专项安全评价,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安全咨询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