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党项族人 元昊 岳飞像 你能讲一个有关岳飞抗金的故事吗?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插图也是属于学生语篇学习的范畴,教师除了要解决文本内容外,还应该解读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合理挖掘图片信息和空白,帮助学生了解内容和情境。 案例:在《新维度英语》?6Unit4 I am angry中,Tony非常生气,Lisa在旁边安慰他。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图片,预测生气的原因还有Lisa是如何安慰,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如采用以下问题提问: Q1:What’s wrong with Tony?(观察图片并猜测) Q2:What does he want to do?(体验角色情感) Q3:What are Lisa’s suggestions for Tony?(提升推理能力) 在这一节课的拓展创新环节,教师还可以延伸文本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由知识、理解层面到应用、评价和创新的层面。如: Q1: What do you think of Lisa’s advice? Q2:Can you give Tony some advice? 2.利用顺题反问 顺题反问就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有错误的认知,教师针对这一习惯性的错误认知来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学生固定思维习惯,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逆向思维能力。 案例:牛津版5BM3U9Seeing the doctor这个主题,在给病人提建议,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是运动有益于健康,因些说很多关于运动方面的建议,比如run,swim,但学生忽略了一点,提建议的对象是一个病人,不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教师可采用以下问题:“Is swimming good for her when she’s got a cold?”学生经过思考后会明白,感冒时是不宜运动的,因为运动会加速体能的消耗,不利于身体恢复。 (二)问题要有指向性,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评估学生的實际学习能力,盲目设计问题,问题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利于学习思维的培养。 案例一:在牛津英语5BM4U11Chinese festivals一课中,介绍了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包含名称、时间、饮食还有节日活动等。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水平,直接发问:“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学生不知道要答哪个方面,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会使学生处于茫然的状态。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提问: Q1:What festivals can you find? Q2:When are these festivals? Q3:What do you do at these festivals? Q4: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these festivals? Q5:Which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 Why? 随之问题步步推进,将文本内容可视化和结构化,让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传统节日,实现思维的培养。 (三)问题要有层次性,体现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发展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思维活动的层级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教师可以根据这六类有层次设计问题。 案例:牛津版6BM3U7Helping others故事部分The bee and the ant,讲述的是蜜蜂和蚂蚁之间发生的故事,蚂蚁觉得他们跟蜜蜂一样早出晚归,但是人却不喜欢他。教师提问如下: Q1:What insects does the story talk about?此问题属于记忆型问题,只要学生读了题目就可以说出两种昆虫的名称了,属于表层理解。 Q2:Did the bee/ant work hard? Q3:What did the people think of the bee? 问题2和3属于理解型问题,这一类问题是基于学生自己读完文本后回答具体细节,这个层面的问题大多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Q4:Why was the ant not happy? Q5:Why did people like the bee? 问题4和5是属于分析型问题,这一类问题需要学生细读文本,理解文本字里行间隐藏的意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处于分析思维层面。 Q6: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nt and the bee?此问题属于评价型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说出对两个人物的看法,通过问题来挖掘文本的人文性。 Q7:Do y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