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5 讲
汉 代 儒 学
一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 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
2.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
称之为 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_________的附庸,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
低潮 。
政治权力
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1)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
(3)王国问题 、匈奴威胁 、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
(4)汉初道家 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
(5)董仲舒把道家 、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以适
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2.主张:
(1)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主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 。
(2)宣扬 君“权神授”,为汉代统治者的正统地位提供
理论依据 。
(3)提出 天“人感应”的学说,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
基础,具有神学倾向,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行仁政 。
(4)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提出 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
(5)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仁政的作用,主张限田 、薄敛 、省役 。
【拓展】孔子 正“名”与董仲舒 三“纲五常”
孔子虽讲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 目的是 正“名”,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不是无条件地谁以谁为纲 。
董仲舒认为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所
以从董仲舒开始,严重偏 离孔子思想,用 三“纲五常”
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消极影响;但
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注重气节 、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等 。
3.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 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
封建统治秩序 。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
是维护统一 、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 、思想的发展有
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 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 。
【知识脉图】
考向一 汉代儒学的特点
【论从史出】
材料一 (2015·全国卷 Ⅰ·T40改编)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
公 、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 、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 、孔子之道在孟
子之后已经断绝 。
——摘编自卞孝萱等 《韩愈评传》
【探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和先秦
儒学的不同 。
提示:孔孟思想是仁政 、民本 、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
感应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
材料二 董仲舒把 自然界的 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
有 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 。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
级观念 。他提出的 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
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 。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
【探究2 】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
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目的 。
提示:观点: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观念;
人性分等级的主张 。
目的:从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立场出发,神化专
制皇权,把政权 、神权 、族权 、夫权结合起来,为统治
阶级服务 。
【史论点睛】
一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思想内涵: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 、道家 、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
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
(2)与当政者的关系: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新儒
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理综选择题专项训练(18).pdf
-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部分 选修四 .pdf
- 高考历史《5年高考3年模拟》课标Ⅱ精品课件:专题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pdf
-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38蒙昧中的觉醒和神权下的自我课件人民版.pdf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5西方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教案.pdf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48分标准练9.pdf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四)中华文明的转型——明清时期.pdf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小题练(四).pdf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6世界现代史精讲.pdf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pdf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5练新文化运动备考加分练.pdf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精品课件:3-12-31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pdf
-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习选题(2)(含解析)新人教版.pdf
-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系列练非选择题(1)(含解析)新人教版.pdf
-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自练题(9)(含解析)新人教版.pdf
-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课件: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总结 .pdf
- 高考历史一轮选练编题(4)(含解析)新人教版.pdf
-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考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pdf
- 高考历史政治史考点精练专题12鸦片战争.pdf
- 高考历史政治史考点精练专题16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