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6-1《芣苢》教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1芣苢/《诗经·周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3、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 高尚的情操。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和思路的理解,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 古文字词的比较辨析。 (二)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二)写作背景 春秋时代,战乱频繁,除去赋税之后,农民耕地所得的粮食是不足以果腹的,本就易于繁殖的“芣苢”自然成为穷苦人赖以生存的食物。想必冬粮不足,春来后虽也是青黄不接,但万物复苏,季节天赐了大片鲜嫩的车前子,因而每当春天到了,就有成群的妇女在川原上欢快地采着车前子的嫩苗,一边唱着“采采芣苢”的歌那是为了庆贺春暖的到来,也是忍饥之中对那一锅鲜菜汤的期待所带来的欢乐。 《芣苢》中展现出的情感是喜悦的,这种喜悦不是用喊叫来体现的,而是从春光融融的景境中体现出来的轻松收获的喜悦。虽然诗中也隐含着农人丝丝的苦涩,但喜悦的心情仍通过咏唱自然地流淌着,感染着读者一同生出愉悦之情。 (三)作者介绍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四)题目解说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写出发去采摘芣苢的样子。 第二章:描写开始采摘芣苢时的样子:搬、捋。 第三章:写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的情景:袺、襭。 (六)全文分析 除此之外,你还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读通句子。 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诗句。读得很流利,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声断气连。 诗句不但要读流利而且还要读出节奏,表现节奏美。想想我们以前学习诗文的停顿节奏是怎样的?下面咱们就读给同桌听听看。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咱们一起来听听他的节奏。 请同学们依据节奏再读。 7、重章叠唱是《诗经》的一大特点,请就此分析《苯苜》一诗。 明确:“采采”二字意为茂盛的样子”,这是叠字的运用。“薄言采之”中“薄”“言”是助词。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 掇”捋”桔”纈”是不断变化的。这种看 起来很单调的重叠,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在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茉莒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情景。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苯莒的人,读者却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一一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 节奏中传达出来。 (七)写作特点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 4、四言为主的句式 5、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布置作业】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