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古诗文教学中字理分析热的冷思考
?
?
余向阳
缘起
近些年来,好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大讲一些字理,这种处理方式在古诗教学也很常见。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有位老师执教《望天门山》一课,在全诗28个字中一共讲解了8个字的字理,占了全文字数的四分之一之多(其中一些还是学生早就会的很简单的字)。在古诗教学中,如此大面积地讲解字理,十分罕见。之后,笔者在省市级古诗文教学观摩中,也不时看到字理分析的踪影。古诗文教学中字理分析让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新奇之余,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分析须有“度”
以《望天门山》为例,在课的第一个环节“据形索义,识字解题”中,执教老师以甲骨文为媒介,引领学生字理分析,了解字义,进而理解题目意思。
老师出示“天”的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先来看字的下半部分,是“大”字,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字形提示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接着,出示甲骨文,这是繁体的“門”字。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古装舞台戏没有门,用动作来表示(模仿关门、开门的动作),这就是关门,这就是开门。然后老师出示甲骨文字“出”,让学生读课题。让学生从“天门山”三个字,据形索义,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最后,出示“望”字的甲骨文,引领学生观察,字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抬头向远处看,让带着理解一起读课题,读出远看的感觉。
在解题读题部分,这位老师不厌其烦,接二连三地对课题四个字,进行了字理分析,引领学生“据形索义,识字解题”,的确有些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殊不知“天”“门”“山”三个字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早已学过,其音、形、义已经掌握,有必要走那么多弯路,进行复古还原,大费周折地索求意义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是当老师出示甲骨文字时,许多学生误以为是“人”字,老师还得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字的下半部分,是“大”字,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经过点拨,学生这才恍然大悟,说是“天”。如此一来,是不是把原来比较简单的,说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说不清楚了呢?汉字的理据教学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根据教学真正需要,“有节制”地合宜开掘才是正道。否则,一堂课上的汉字理据教学过多,古诗教学课,变成字理分析课,又会成为另一种形态的“满堂灌”了。笔者以为,解题环节中,相对而言,题目四字中,对“望”进行字理分析足矣。“望”暗含着诗人的观察角度,与诗行中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来有照应之关系。“望”是会意字,甲骨文的“望”,是模拟一个人站在土墩上翘首远看的样子。表明作者对天门山、楚江水的观察点是远离天门山的。正因为是远距离观山,山的全貌才能“全景人目”。字理分析并非多多益善,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应选择合宜的汉字,进行有度的字源阐释,切不可为了追求“新意”“创意”,进行过度、肆意的挖掘,否则,难免有为分析而分析的嫌疑了。
溯源应有“界”
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第八册《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一句,用溯源分析法给他们讲解这个字的形义演变过程。告诉学生该字繁体写作“厥”,是会意兼形声字,从厂从猒。“厂”像山崖石穴形,是可以掩体处;“猒”本就是会意字,由“犬、肉、甘(已变形)”三部分合起来,表示一只狗吃饱了,很满足。后来与“厂”合体,表示一只狗为躲避其他动物的抢食而躲在山崖下吃肉,本义还是满足,如“学而不厌”。所以该诗用“厌”的本义来表明诗人与敬亭山的亲密关系。由于生活中满足易生厌,后来“厌”就引申为厌倦、讨厌。规范简化写成“厌”,省去了肉、甘。初听起来,感觉新鲜。教师授予学生的这个汉字知识也许是正确的。学生可能也明白了“厌”的形义关系和在诗中的意思。但在一节古诗课堂上,花如此多气力绕来绕去讲这个字理依据,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毕竟字理分析溯源,要看受教育的对象,而分析仅是一个手段,绝非目的。笔者在听课过程,不时遇到类似剖析字形,挖掘字理的教学处理。如教学人教版白居易《草》中“离离原上草”的“原”字,为帮助学生理解“原”的形义关系,教师给学生解说该字义的演变过程:“原”字是会意字,原本是由“厂”和“泉”构成,“厂”像前檐突出的山崖,所以整个字形像泉水从山崖里汩汩流出。后来隶书把原来“泉”下面的“水”写成“小”,字变成为“原”。“原”的本义是水源、源泉。泉水聚集一起水面就会平缓,故又引申指宽广平坦的地方,并成为“原”的主要意义,如“平原”“原野”。所以“离离原上草”的“原”用的是引申义。后来人们为了表现本义的“原”,就加“氵”写作了“源”。了解了“原”的字义,再看诗句,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辽阔原野和“原上”那绵延无际的野草的景象。听到这里,笔者感觉古诗教学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