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古诗词教学如何运用“拓展性材料”-----《渔歌子》教例剖析
?
?
浙江省嘉兴市辅成教育集团 叶蕴玉
一、《渔歌子》-课教学再现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出示诗题:读题,正音。
2.说说词与诗的区别。
(师出示关于诗、词区别的术语。)
3.介绍作者姓名由来。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诵读两次。
(三)词中赏画,深入感悟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不须归?
2.张志和不仅是词人,还是一位画家。
(出示颜真卿的评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3.他的词就是一幅画,这幅画中有什么景物?
(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相应位置写下九种景物。)
4.老师这儿有几个填空题,你们能填吗?可以填颜色,也可以填样子。
(课件出示填空:( )的白鹭、( )的西塞山、( )的细雨)
5.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呢?你们想看吗?
(课件出示《渔歌子》画面Flash。)
6.指名读词两次。
7.全班齐读。
8.读后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9.交流练笔。
(四)走近山水,融入山水
1.如果你置身青山绿水之中,还愿意回家吗?张志和是怎样的感受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知晓他哥哥对他的不归有些着急,才写下的这首词。
(课件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4.师生合作,采取三环叠唱的方式对读兄弟俩的词。
第一环:师引读“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二环:师引读“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三环:师引读“且须还”,生对读“不须归”。
5.张志和留恋青山和绿水,自称是江波钓徒。
(课件出示《唐书·张志和传》:“志和居江湖,自称‘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师:看了此课件上的文字,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
(五)主题拓展,互为比照
1.《渔歌子》文笔清新,后代文人墨客对此词推崇之至。
(课件出示苏东坡的《浣溪沙》、黄山谷的《浣溪沙》。)
2.有什么发现?
(六)在《渔歌子》歌声中结束课堂教学
二、《渔歌子》教学剖析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看,这位教师无疑有着强烈的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力图突破就句论句、琐碎讲解的古诗词教学的藩篱,但遗憾的是他在教学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了过度开掘,各种信息轮番轰炸,使学生和听课教师应接不暇,而本应唱主角的古诗词学习却成了配角。笔者以为在拓展材料的运用上必须具有以下意识。
(一)目标意识
学生写的小练笔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都是简单直接的古译今,语言枯燥、干巴,鲜有想象。回顾教学过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很是花了一番心思,在练笔这一教学环节前还特意作了系列的铺垫:完成“( )的鳜鱼、( )的桃花……”的填空练习,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观看录像等。那么,为何还会失败呢?
导致练笔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目标意识模糊。录像的播放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了直观、形象的视听语言,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体验,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推敲的环节没了,想象的翅膀折了,本该神游万仞的体味大打折扣。同样,填空环节的设置也没有起到多大的实际作用:怎样的鳜鱼呢?除了填“黄色”、填“肥美”外,还有另外的答案吗?如此练习形同虚设。
笔者认为,练笔的主要目的应是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词的意境。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不在于呈现了多少拓展材料,而在于吟诵美读是否到位。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摸准作者感情的脉搏,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师适时、适度的启发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桃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树枝上的桃花全开了吗?风儿吹来,桃花又是如何舞蹈的?流水清澈吗?你听到它的歌声了吗?”此类插话,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学生变成了作者,仿佛置身其中,诗词中的客观对象就主观化了,练笔也就变得精彩纷呈了。
(二)方法意识
1.拓展在理解阻塞处。
教例中的那位教师工作非常认真。他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在课堂中引进了张志和的生平简介、张志和哥哥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同时介绍了颜真卿等名人对张志和的评价。为体现“原汁原味”,该教师在引进资料时,还选择了引用原文(古文)。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倡导“深入浅出”,补充链接资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本学习。然而,该教师一方面忘记了补充拓展资料的真正作用与目的,另一方面也没有顾及学生是否具备完全读懂古文的能力。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在此环节引用古文,而应该蹲下身来,如邻家大姐般,用平白易懂、简洁直白的话将作者的生平娓娓道来,使学生在心理上对作者和文本产生亲近感。
2.拓展在比较品评处。
读古诗词时,有时补充其他古诗词,可以实现多种意义的互照互证,丰富意象,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该教师从写作的角度出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