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古文数词虚实用法探析
?
?
王春玲
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用法,阅读古文时,常常面临数词的虚实问题,有时难以辨析。例如:
(1)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太白集注》卷十五认为:“天台四万八千丈……当作一万八千丈”。“当作”用来纠正原书中的错字、误字,认为天台山的高度应该是“一万八千丈”。《李白集校注》写作“四万八千丈”[1]。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写作“一万八千丈”,注解是:一作四万八千丈。[2]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改为了“四万八千丈”。其实,不管是“一万八千丈”,还是“四万八千丈”,都是极言山很高,都是数词的虚指用法,李白作诗时是为了夸饰山之高。又例如,关于太湖面积,不同的典籍有不同的记载:
《越绝书》:太湖,周三万六千顷。
颜真卿《石柱记》:太湖四万八千顷。
郑元庆《石柱记笺释》质疑道:“太湖自古相传三万六千顷,鲁公何以云四万八千顷?”郑元庆的质疑是没有道理的,“三万六千顷”和“四万八千顷”,都是指太湖很大,不能理解为确定的数目。
综上,若不明白数词的虚实用法,往往会误释原文。我们应根据古文中数词所处的语境等信息,仔细辨析数词的虚实用法。
一、表示时间、节令的数词常用作实数
若数词与表示时间、节令的词连用,则数词常常表示实数。例如:
(2)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七月》)
(3)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论战》)
(4)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世说新语》三则)
上述例句中的“七月”“十年”“七岁”都是实数。遇到这类数词,比较容易辨析。
二、根据上下文提供的信息来辨析虚实
还有些数词,可根据上下文提供的信息或史实来判断是实数还是虚数。例如: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7)齐人三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例(5)-(7)都有数字“三”,是实指?还是虚指?根据上下文语境,例(5)中的“三人”,常被人误释为“三个人”。其实,这里的“三人”是虚指用法,表示不确定的数量关系,杨伯峻译为“几个人一起走路”[3]。例(6)中的“三夫”是实指,王强模译为“三个男子”。[4]因为愚公的子孙能挑担的“三夫”不会表示大数,这里是为了突出愚公移山的艰辛。例(7)“三鼓”,根據下文数词“一”“再”“三”可知,“三鼓”表示敲三次鼓而不是敲多次鼓,是实指而不是虚指用法。可见,同样是数字“三”,表达的数目却不一样。再例如:
(8)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字三十有四。(《核舟记》)
例(8)有“通计一舟”句,得知该句中的数词“五”“八”“三十有四”都表示实数。
(9)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白居易《观刈麦》)
(10)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杜牧《阿房宫赋》)
例(9)“吏禄”,指“做官的俸禄”,白居易时任县尉,按唐朝的俸禄制度,从九品的官每月禄米三十石,三百石是一年俸禄总和的约数。因此,该句中的“三百石”应看作实指。例(10)“三十六年”,根据史实记载,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这里是说,幽闭在宫中的宫女,有的终身未能见到皇帝。
三、常用作虚指的数词
古文中的十、百、千、万常用作虚指,表示数量大。例如:
(1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1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13)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
除“十、百、千、万”外,还有不少数词表示虚指。这部分数词难于辨析。例如:
(1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5)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例(14)“三重”,有的误释为“三层茅草”,《杜甫诗选注》指出这里的“三重”指“多层茅草”。[5]例(15)“三思”的“三”不是实实在在的“三”,也表虚指,“三思”就是“考虑多次”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三”常用于虚指,表示大数呢?《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影响下,汉语牢固地树立了以“三”为多,以“三”表示无穷之数的概念。甲骨文以及后来的古文字,构形时常常汇聚三个相同的部件来表示众多乃至无穷。例如:三人为“众”;三木为“森”;三口为“品”;三日为“晶”;三金为“鑫”;三水为“淼”等。由于历代沿用“三”及“三”的倍数,并日益使它们虚化,形成了古代文献中最常见的数词虚指。
除了“三”常表示大数,还有“六”“九”“十二”等。例如“十二”常被用作虚指:
(18)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乐府诗集·西洲曲》)
(19)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