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可以跟“内容分析式”轻松说再见吗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
?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前,崔峦理事长语重心长地一再叮嘱:此次大赛要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但这次活动的现场课,不得不让我们有这样的疑惑:真的可以跟“内容分析式”轻、松说再见,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吗?
崔峦理事长之所以提出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力倡语文教学应该从“阅读学习”向“学习阅读”的方向转变,按照国际阅读力培养的方向来说,就是“learn to read”,而不是“read to learn”,这跟台湾地区赵镜中先生一直以来所提倡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大陆小语界靠近国际阅读力培养方向的一次艰难转身,也是崔峦先生期望此次观摩活动所应该出现的“潮向”(请允许我创造出这样一个词),希望我们的课堂上看见大家探索的身影。
只是在部分环节,部分现场授课老师的话语中,我感觉到这种“潮向”带来的细微变化。但留给我更多的,却依然是诸多的疑惑。
一、近乎9成的课几乎同一个模式,这是否正常? 这次近9成的课,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读课文,品析语段;提高升华,总结学法。中间夹杂着字词的书写与练习。基本上7成的课都有小练笔。
疑惑一:阅读教学课一定要抓关键句段教学吗?
反向思维:不抓关键句段的教学就不是阅读教学活动吗?
看看首日的7节课,除了因为文体原因的《伯牙绝弦》、因为年级原因的《数星星的孩子》+(恰恰是这两节课,获得的掌声最多),剩余的课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抓关键句段”来统领全课的教学。
《小兵张嘎》紧紧抓住三个语段:1.嘎子推开门,只见两条黄色的影子正在院子里晃……“嘎子,好好把太君往屋里请。”2.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3.就连老鹰抓小鸡也没有这么快……怎么比得上他此刻的快乐呢?教师不停地想办法分析和朗读这些句子,不外乎就是要达到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角度来让学生领会和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自然之道》:抓两个字“救”与“害”,再分门别类抓出反映这两个词的句子,再品析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对重点词“探” “若无其事”等进行理解。
《生命生命》:从词人手,以抓每段的关键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把握各段内容,同时进行重点词,如“震撼”“震惊”等的理解。‘ 《地震中的父与子》:力争突出“了不起”,分别从“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孩子”角度来让学生从文章中抓出关键句段,如“了不起的父亲”,紧抓两个句段: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2.他挖了8小时……到处都是血迹。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着力研读母亲和父亲对巴迪评价的语句,并极力引导学生(或者说多次强调)注意:读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光讨论是不够的,更要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作品析。
这些设计,不可谓不精彩,也不可说不匠心独运。但7节课,5节课的模式都是如此,都是集中在“抓关键句段”“抓重点词”,难道这就是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的模式吗?或者“说再见”的模式就是如此,就应该这样来处理教材吗?为什么不能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怎样提问”“怎样统整文章所体现的观点”“怎样预测文章情节的发展”“怎样吸纳他人(作者、教师、同学)的观点来帮助自己理解文章或者建构自己的观点”“怎样质疑”等等之上呢?
疑惑二: “阅读教学课’’还是“阅读课”吗?是不是该叫“阅读与写作课”,或“读写课”?
还是以首日的7节课为例,除了因为年级原因的《数星星的孩子》(恰恰因为这个原因,这节课让我觉得是本次活动中难得的亮点课)以及《生命生命》没有“习作”或者“写话”的环节外,其他的课无一例外,甚至包括大家一致看好的《伯牙绝弦》的教学。是不是观摩比赛活动可以更名——“阅读与写作教学观摩活动”呢?
《小兵张嘎》:放一段“小嘎子给小伙伴炫耀”的静声电影片段,让学生写一段文字,可描述,可描写,但要加上学生认为可能的对白。
《自然之道》:在深化“害”的环节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
《伯牙绝弦》:在讲到“破琴绝弦祭知音”部分时,让学生想象伯牙在钟子期死后,会说什么。
《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根据学习到的方法,想象阿曼达及伙伴们在地下38个小时是如何度过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虽然课堂上没有写的环节,但布置的作业里却有这样的设计。
老师们不约而同这样设计,初衷似乎是:“写’’是体现语文学习成果的方式,是对阅读课所学方法(主要是语言表达)的运用。其实评价一堂阅读课是否有效,最恰当的标准就是——上完一堂阅读课后,孩子明确了:我知道该用什么办法读书了!而不是我知道该怎么写了!后者应该是写作指导课的任务,而不是阅读课的任务。
二、我们该关注的是阅读学习的过程,还是关注阅读学习后呈现的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