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页/共55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粉尘总论第2页/共55页尘肺(pneumoconiosis) 是由于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第3页/共55页内容介绍一、概述二、矽肺三、石棉肺四、煤工尘肺五、有机粉尘危害第4页/共55页第一节? 概 述introduction 第5页/共55页一、对尘肺认识的发展★Hippocrates的著作记载:“在埃及解剖木乃伊时发现尘肺的病理改变”。★北宋时 (公元960-1279年) 孔仲平:“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1705年 Ramazzini(意大利):“石工肺痨病”,“采煤工肺痨病”。★1764年 Dismerbrock(荷兰)首先描述:“切肺象切石块样感觉”。第6页/共55页一、对尘肺认识的发展★1866年 Zenker (German) 提出:“Pneumokoniosis”★1874年Proust修改为:“Pneumoconiosis”★1909年 Wilson 提出尘肺定义:“尘肺即肺纤维增生”★1916 年在南非成立了第一所矽肺研究所 第7页/共55页第一次国际矽肺会议 (1930年8月,约翰内斯堡)(论文34篇)1.认为:“只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或游离二氧化硅与其它粉尘的混合物进入肺内才能引起矽肺”。2.作出:“10μm以下的粉尘是有害的”决议 1932年 Gardnen 首先进行了动物实验,提出了:“惰性粉尘”和“良性尘肺”的概念。第8页/共55页第二次国际矽肺会议(1938年 Geneva)(论文54篇)◆1.讨论了矽肺、石棉肺和煤工尘肺。◆2.确定5μm以下的粉尘是有害的。◆3.承认Gardnen的观点。 随着工业的发展,又出现了铍尘肺、铝尘肺、滑石肺、电焊工尘肺等,促使第三次国际会议改为尘肺会议。 第9页/共55页第三次国际尘肺会议 (1950年2月,Sydney)( 论文84篇) ※ 1.认为:“尘肺是由于吸入粉尘而引起的使肺脏处于可诊断状态”。 ※ 2.指出:“粉尘是指除细菌以外的固体粉末状物质”。第10页/共55页 第四次国际尘肺会议 (1971年9月,布加勒斯特)(143篇) 会议提出尘肺的定义:“尘肺是对存在于肺内粉尘聚集的组织反应”。第11页/共55页第五次国际尘肺会议 (1978.10,委内瑞拉, 71篇) 佐野提出的新观点: “只要是不溶性或难溶性粉尘滞留在肺内,就可以引起各种类型的有害尘肺,惰性粉尘是不存在的,良性尘肺是不成立的”。首府加拉第12页/共55页第六次国际尘肺会议(1983.9 联邦德国) (227篇) 中国代表7人(韩向午教授)第13页/共55页第七次国际尘肺会议(1988年8月,匹兹堡)(391篇)会议提出: 矽尘----致癌物/辅致癌物世界上最美丽的夜景第14页/共55页第八届国际职业性呼吸系统疾患会(1992年9月,布拉格)(401篇) 中国代表8人(袁聚祥) 重点题目: ※1.空气污染引起的呼吸道疾患 ※2.空气污染的控制措施 ※3.职业性呼吸道疾病的病因、 鉴别诊断及治疗 精灵城市布拉格第15页/共55页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ccupational Respiratory Diseases(Kyoto, October 1997)Themes:1.Epidemiology of occupational respiratory diseases.2.Health surveillance of workers exposed to respiratory hazards3.Aetiology,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ccupational respiratory diseases.京都金殿第16页/共55页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ccupational Respiratory Diseases 4.Health hazard assessment b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5.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hazards at the workplace. 6.Respiratory protective equipment. 7.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occupational respiratory diseases.第17页/共55页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ccupational Respiratory Diseas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