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旅游英语翻译课件--第章.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中西方翻译简史 与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学的研究范畴涵盖众多不同的领域,其中最基本的研究领域涉及:①中外翻译史,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翻译的理论研究、翻译评论、特定时期翻译的作用与功能、翻译方法的发展以及翻译作品分析等;②译语文化中的翻译研究,其中包括具体文本、作者或学派本身所在的文化习俗,翻译对译语文化的影响等;③翻译与语言学研究,其中包括译语与源语语言要素的比较研究,如音素、词素、词汇和句法等的比较研究,语言等值问题、语义问题、机器翻译以及非文学翻译的研究等;④翻译与诗学研究,其中包括诸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文本翻译或电影文学翻译等具体文学领域的研究、诗学结构研究、译文与原文的相互关系,以及“作者—译者—读者”相互关系的研究;⑤翻译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的研究等。此外,翻译学的研究范围还应该包括外国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引进、中外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以及翻译批评等领域。 第一页,共三十三页。 第一节 中国翻译史简述 据考证,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活动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根据我国翻译史上出现过的五次翻译高潮来加以划分我国的翻译史,即从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或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新文学翻译,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发展时期。 我国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始于东汉,盛于唐代,并延续至宋代。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西域安息国(今伊朗)太子安世高来到我国,翻译了30部40卷佛经。他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佛经翻译家之一,所译的经文质朴不俗,被誉为我国翻译直译派的鼻祖。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王符坚醉心于佛教,请来释道安组织众多译经大师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释道安在翻译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译”的翻译理论,为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西域龟兹国人鸠摩罗什(344—413年)是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他的译文优美畅达、妙趣盎然。 第二页,共三十三页。 鸠摩罗什“以信为本”,强调翻译必须如实传达原文的文体,在“信”的基础上追求“美”,因而被认为是古代佛经翻译意译派的代表人物。他翻译的文学作品为我国的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经济日趋发达、文化日趋繁荣的唐朝初期成就了另一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佛经翻译巨匠玄奘(602—664年)。玄奘翻译的特点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他提出了“五不翻”原则,强调翻译既需要忠实准确,也需要通俗易懂。此外,玄奘还完善了译场,设立了诸如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授、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监护大使等众多的翻译职司。 佛经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了口译、笔录相结合,中外译者相结合的集体翻译方式。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和中期),由外国僧人口授、本国僧人笔录是翻译的主要方式。 佛经翻译促进了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探讨。 明末清初时期(1582—1773年),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耶稣会教士以“科学传教”和“儒教合一”为名,携带科学书籍闯入了长期封闭的中华大地,并翻译了西方的科学和宗教书籍,从而引发了一次科技翻译高潮。当时从事科技翻译的既有徐光启、李之藻等一批本国学者,也有先后来华传教的西方耶稣会教士。 第三页,共三十三页。 较为著名的科技译著包括意大利人利玛窦和徐光启于1606年合译的《几何原本》、意大利人熊三拨和徐光启于1612 年合译的《泰西水法》、葡萄牙人傅泛际和李之藻于1623—1630年期间合译的《名理论》等。明清两代在译学理论、方法研究及创建翻译出版机构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清末民初——即从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之前这一时期,见证了我国的西学翻译高潮。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翻译家非严复莫属,其次还有梁启超和林纾等人。严复(1853—1921年)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第一人。 “信、达、雅”这三条翻译标准是严复为20世纪初我国翻译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对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及其翻译实践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严复先后翻译了十多种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民学(逻辑学)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为世人称道的八大社会科学名著,特别是他翻译的《天演论》,在当时的思想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书中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等观点,成为当时革新派与封建顽固派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以及日后进行维新变法、救国图存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的另外一位重要翻译家是梁启超(1873—1929年),他的“译书三义”,即“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和“养能译之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四页,共三十三页。 林纾(1852—1924年)是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我国读者的第一人。被誉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人。 20

文档评论(0)

虾虾教育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有问题请私信!谢谢啦 资料均为网络收集与整理,收费仅为整理费用,如有侵权,请私信,立马删除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2026075000021
认证主体重庆皮皮猪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重庆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13MA61PRPQ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