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数学_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标分析 根据《标准》的要求,推理能力是数学课程应当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而推理能力包括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两个方面. 本套教科书在“平行线的有关证明”一章之前,研究图形主要采用了实物操作、折纸、画图、度量及轴对称等直观方法,侧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渗透简单的演绎推理训练,让学生理解几何命题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严格的演绎证明奠定基础.在本册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一章,教科书正式引入演绎推理的方法及综合法证明的表达形式,从几条基本事实出发,对与平行线有关的几何命题进行严格的证明.本章继续依据“平行线的有关证明”一章中给出的基本事实和已经证明过的定理证明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几何命题. 本节是《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进行证明和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推理能力的过程,比如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时,先让学生分析证明思路,老师讲学生的思路条理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谁是因,谁是果,做到步步有据.典型例题的一题多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演绎推理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本课时是鲁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三角形的有关证明》的第2节《等腰三角形》的第2课时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套教科书在“平行线的有关证明”一章之前,研究图形主要采用了实物操作、折纸、画图、度量及轴对称等直观方法,侧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渗透简单的演绎推理训练,让学生理解几何命题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严格的演绎证明奠定基础.在本册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一章,教科书正式引入演绎推理的方法及综合法证明的表达形式,从几条基本事实出发,对与平行线有关的几何命题进行严格的证明.本章继续依据“平行线的有关证明”一章中给出的基本事实和已经证明过的定理证明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几何命题. 本章所证明的命题大多数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有关,主要包括: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定理,以及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对于这些命题,教材努力将证明的思路展现出来,旨在逐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及用综合法证明问题的能力. 本章的设计还考虑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渗透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一方面,教材为学生设置了可将结论进行推广和一般化的空间,将探索发现和证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 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习得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规范,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在七年级上册,学生也已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而前一课时,学生刚刚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这为本课时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十章 《三角形的有关证明》第二节 《 等腰三角形(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①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②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③熟练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证明和计算.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难点:规范条理地书写证明过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第二环节:想一想、议一议、反思提升;第三环节:典型例题;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当堂检测;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基础上,完成热身练习: 1.如图,在△ABC中,点D在BC上,AB=AD=DC, ∠B=80°,则∠C的度数为( ) A.30° B.40° C.45° D.60° 2.如图,在Rt △ABC中,∠ACB=90°,CA=CB,AB=2,过点C作CD ⊥AB,垂足为D,则CD的长为( ). A. B. C. 1 D.2 3.如图,在△ABC中,D是边AB上的一点,且CD ⊥AB,CD=AD=BD,则△ABC

文档评论(0)

uuhao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