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资料.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纹枯病资料第1页/共63页 4病害循环56流行预测7发病因素防治措施第2页/共63页 1.概况 水稻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水稻病害。该病最先由宫宅(1910)在日本发现,随后莱因金(1918) 和帕洛(1926)在菲律宾。帕克和伯塔斯(1932)在斯里兰卡相继报道了此病。20世纪50年代前的一段时期,此病曾一度称为“东方病害”60年代后。对此病的报道陆续见诸于世界各地。第3页/共63页 目前该病已在亚、非、欧、美各洲水稻种植国家普遍发生,一般减产10%一30%,严重时可达50%,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在我国,此病最早于1934年由魏景超报道。20世纪70年代,氮素化肥用量增加,加之矮秆、多蘖、密植的高产栽培,此病为害逐渐加重。第4页/共63页 1975年水稻纹枯病被列人全国防治对象,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已将此病列于稻瘟病之前。近20年来,北方稻区纹枯病发生逐渐加重。由于此病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所致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成为水稻稳产、高产的严重障碍。第5页/共63页 关于水稻纹枯病的研究工作,日本开展较早,始于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在南方一些稻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期主要是借鉴日本的研究经验及方法,重复工作较多;近10年来,对该病的病菌分类、抗性机制、病害流行与防治等研究逐渐深入。第6页/共63页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随着矮秆多蘖品种和水肥的大力投入,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站的资料,我国近几年的年发病面积在1500~2000万公顷,估计每年损失稻谷约60亿公斤,占水稻病虫害损失的40%~50%。第7页/共63页 第8页/共63页 稻瘟病稻纹枯病 稻白叶 枯病水稻三大病害第9页/共63页 水稻纹枯病俗称烂脚病、花脚杆。该病由立枯丝核菌Rhizctonia solani引起,是我国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水稻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和高肥密植技术的应用,有的高肥地块感病品种发病率高达100%,病情指数达75.69%,产量损失30%以上。第10页/共63页 纹枯病达到8级(剑叶)时,损失为41.40%。在不防治的情况下,实际减产率早、晚稻分别达15.53%,17.78%。王 晖 (2007) 我国水稻纹枯病研究现状一株水稻只有一片剑叶,剑叶长出后紧接着就抽穗了,所以离穗最近的那片叶子就是剑叶! 第11页/共63页 日本最早斯里兰卡随后 魏景超中国首次 中国列为三大病害1200320041910193219341975宫宅 帕克伯塔斯第12页/共63页 2.症状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称为花脚秆、烂脚秆。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发病最盛,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病斑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状。叶片病斑与叶鞘相似。第13页/共63页 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色菌核。后期病部还可以见到白粉状霉层,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典型症状是在叶鞘和叶片上形成云纹状病斑和菌核。第14页/共63页 此病苗期至穗期都发生,以分蘖期至穗期发病重。主要侵害叶鞘,叶片,重时引起稻株枯死。第15页/共63页 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或云纹状,中央灰绿色至灰褐色,湿度低时是草黄色或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病斑中心有时半透明。病斑多时互相连接成很大的不规则云纹斑,引起叶片发黄枯死。第16页/共63页 在病部条件适宜时,长出白色蜘蛛网一样的菌丝,然后缩成白色菌丝团,以后变成黑色的菌核。第17页/共63页 第18页/共63页 第19页/共63页 第20页/共63页 第21页/共63页 第22页/共63页 3.病原病原物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无性态为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类丝核菌属。第23页/共63页 有性世代:担子菌亚纲 伞菌目 革菌科 薄膜革菌属无性世代:半知菌类 无孢菌群 丝核菌属 担子无色,倒棍棒形,顶端生有4个分枝,各着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卵园形,基部稍尖。菌丝初白色,后变暗褐色,菌丝分枝与主枝成直角,分枝处缢缩,有隔。形成菌核,初白色,后变暗褐色。第24页/共63页 形态特征温度、湿度和酸碱度菌核的一般特性生理分化寄主范围 病 原第25页/共63页 (1)形态特征 菌丝初为无色,老熟为浅褐色,有分支,分枝处缢缩,距分枝不远有分隔。每个细胞有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为多核。 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

文档评论(0)

kuailelaifenxian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太仓市沙溪镇牛文库商务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0585MA1WRHUU8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