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第 17 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标要求】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
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
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新课导入】
教师: (播放《长征》,展示材料及图片)
材料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 反映长征的图片。
教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
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
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新课探究】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教师:从 1930 年 12 月到 1933 年 1 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
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
平方千米 ,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教师: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时间 国民党兵力 红军兵力 比例
第一次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1930.11-1931.1) 10 万多 4 万多 约 2.5 ∶1
第二次
(1931.3-1931.5) 20 万 3 万多 约 7 ∶1
第三次
(1931.7-1931.9) 30 万 3 万多 约 10 ∶1
第四次
(1933.2-1933.3) 30 多万 7 万多 约 4 ∶1
材料二 前四次反 “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
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
里操胜算。”“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
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
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
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
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教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