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李时珍.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个制造麻醉剂的人》李时珍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性别男,身高约合现今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 1518 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 1593 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举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效劳的医疗机构, 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阅历和调查争论,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打算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认真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说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最终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细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真成了一名很知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 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 1094 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 798 种,有 374 种为李氏所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贵重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进展作出重大奉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觉察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 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很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头酝酿此事,为了“穷 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时机,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假设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宏大诗人的全集也都认真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很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学问,帮助他订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很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消灭“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分?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假设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 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依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 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外形和生长的状况格外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 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展调查争论,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 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冲突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生疏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全都。类似此状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发下,李时珍生疏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行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展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 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原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看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屡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量也有他的脚印。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恳求。其 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忱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文档评论(0)

写作定制、方案定制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地铁、铁路、市政领域安全管理资料的定制、修改及润色,本人已有7年专业领域工作经验,可承接安全方案、安全培训、安全交底、贯标外审、公路一级达标审核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资料编制等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认证主体天津析木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20102MADGNL0R9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