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 .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 .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 “盛”“衰”;“得”“失”;“成”“败”;“损”“益”;
“兴”“亡”的道理。
二、情感目标:
1 .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 .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1 / 7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
【教学难点】
本文是史论,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 败”、“损、益”、“兴、
亡”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发、讨论法、探究引申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梳理文言知识,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内容】
1 .学生诵读,感悟全文。
2 .就文章疑难字词质疑,疏通文意。
3 .讨论文章阅读要点:如何以正反对比手法,写后唐之兴废。
【教学过程】
2 / 7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一、导入。
1 .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
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
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 “天亡我也”。那么项
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
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2 .作者、背景简介。(学生简介 ,教师补充)
3 .解题:“伶”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 “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传”,
传记。“序”序言 ,一种文体。
二、复习检测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
1 .学生质疑 ,生——生,师——生互动 ,梳理解决文言知识点
2 .同桌交换卷子 ,答题人快速答题,出题人快速判卷 ,答题人出题人交流
3 .课后归纳整理本课文言文知识点
三、整体感知,采用诵读法。
1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3 / 7
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1 )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义来。比如首段的“岂非人事哉”一句和“得、失”二字,
通过重读,就可暗示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立论的根据就是庄宗
得失天下的对比。
(2 )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例如:“方其”领起的5 个分句要一气贯通,读出声
势,表现出庄宗不可一世的气概。
(3 )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天命”与“人事”是一重对比;“可谓壮哉!”与“何
其衰也!”是一重对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对比;“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仍是对
比。几组对比,读起来都宜先轻后重,把着重点放在后边,低昂反复 ,先扬后抑,感慨淋漓 ,发人深思。
(4 )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例如开篇 “呜呼”一语 ,叹惋之情十足 ,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总的感情基调。再如“可以知之矣”和
“自然之理也”,都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 ,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2 .学生诵读。先散读,同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