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理解性默写 60 篇 +58 篇组 编 适用新教材新高考地区 0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 仅供参考 侵权联系删除 1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 仅供参考 侵权联系删除 2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 仅供参考 侵权联系删除 一、理解性默写篇目练习 (一)《论语十二章》 1. 《论语·卫灵公》中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 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2.智、仁、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美德,他在《论语 ·子罕》中这样评价具有这三种美德的 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 《论语·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表达了士人要担当大任就 应当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的思想。 4.孔子在《论语 ·颜渊》中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句,从四 个方面解释了“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 5. 《论语·阳货》中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两句,写出学习《诗经》对于侍奉父母、 君主的重要意义。 (二)《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学不可以已”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 “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 “积土成 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文中用成功雕刻金石的例子来说明要在学习中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文中以雕刻为喻,从反面论述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5.文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 3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 仅供参考 侵权联系删除 (三)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1.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 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文辞虽然平常但含义却极为弘大,所举的事例 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 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 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5.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四)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皇上轻松治理天下”的句子是“鸣琴垂拱,不言 而化”。 2. 《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 《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有善始者实 繁,能克终者盖寡”。 (五)韩愈《师说》 1.韩愈《师说》一文用老师的职能作用来证明中心论点正确性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2.韩愈《师说》一文中认为,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道理,人人有疑惑的两句是“人非生而 知之者,孰能无惑?” 3.韩愈《师说》一文中“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如果有疑惑却不“从师”, 最终不能解决疑惑,从“从师”的反面说危害,证明“从师”的重要性。 4.韩愈《师说》中认为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有老师存在,表明择师标准的两句“道之 4 文档来源网络整理 仅供参考 侵权联系删除 所存,师之所存也”。 5. 《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六)杜牧

文档评论(0)

聚好信息咨询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公司能够提供如下服务:办公文档整理、试卷、文档转换。

认证主体鹤壁市淇滨区聚好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0611MA40H8BL0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