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虫媒病毒及乙型脑炎病毒第1页/共89页
2虫媒病毒第2页/共89页
3虫媒病毒(Arbovirus)由节肢动物传播 (arthropod borne arboviruses) 为RNA病毒非分类学概念第3页/共89页
4虫媒病毒黄病毒科(Flaviviridae) 单正链RNA,有包膜,二十面立体对称 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森 林脑炎病毒披膜病毒科(Togoviridae) 单正链RNA,有包膜,二十面立体对称 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 单负链RNA,有包膜,多形态 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La Cross病毒第4页/共89页
5Life cycle of Arbovirus乙脑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等登革病毒第5页/共89页
6虫媒病毒所致疾病脑炎(encehpalitis) 黄病毒科 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 圣路易斯脑炎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La Cross病毒 披膜病毒科 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 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s ) 黄病毒科 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第6页/共89页
乙型脑炎与病毒第7页/共89页
8一、概述1、什么是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乙脑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在我国1940年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证实本病存在。该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第8页/共89页
92、乙型脑炎和流行性脑膜炎的区别病原不同: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而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传播途径不同:流脑是借空气通过人的呼吸道传播,乙型脑炎是由于受到带有乙型脑炎病毒的蚊子叮咬才得病的。流行季节不同:流脑主要在冬末春初季节流行;而乙型脑炎流行在夏秋季节。病变的部位不同:乙型脑炎的病变主要在脑组织,以大脑、脑干的损害比较严重,医学上叫做脑实质的损害;而流脑的毛病主要发生在脑脊髓膜,特别是蛛网膜及软脑膜,一般脑实质的损害比较轻微,所以称脑膜炎。第9页/共89页
10二、乙型脑炎的病原学1、乙脑病毒分类: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形态:乙脑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结构,呈球形,有囊膜。大小:直径20-30nm。基因:是正链单股RNA,包装于病毒核衣壳中。外层为脂膜(囊膜)。包膜中有糖基化蛋白E和非糖基化蛋白M。E蛋白是主要抗原成分,具有特异性中和以及血凝抑制抗原决定簇。第10页/共89页
112、乙型脑炎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乙脑病毒加热至56℃30分钟即可灭活。来苏水对该病毒有很强的灭活作用(1% 5分钟,或5% 1分钟即可灭活)。对去氧胆酸钠、乙醚、氯仿等均很敏感。第11页/共89页
123、乙脑病毒的分离培养在地鼠肾、C6/36和BHK-21等有明显致细胞病变作用;乳鼠脑内接种敏感,一般2-3天即可发病死亡,因此目前实验室常用以上两种方法分离乙脑病毒。第12页/共89页
13三、乙型脑炎的致病机制与病理变化注射百日咳菌苗患脑囊虫病癫痫病毒的毒力与数量机体的免疫力其他防御机能第13页/共89页
14病毒经叮咬侵入皮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肝、脾、淋巴组织增殖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0.1% 突破血脑屏障脑实质、脑膜病变隐性感染轻型感染乙型脑炎、高热、头痛、呕吐、惊厥、痉挛,死亡率高(10-40%),有后遗症(5-20%)第14页/共89页
15第15页/共89页
16病毒经血循环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不同的神经细胞对病毒感受不同,以及脑组织在高度炎症时引起的缺氧、缺血、营养障碍等,造成中枢病变部位不平衡,如脑膜病变较轻,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脊髓病变轻。注射百日咳菌苗或患脑囊虫病者乙脑发病率明显高,可能系血脑屏障被破坏之故。第16页/共89页
171、致病机制:直接侵袭:使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侵润。免疫损伤:抗原-特异IgM抗体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和细胞免疫,使脑细胞和血管受损。 第17页/共89页
182、病理变化病变广泛存在于大脑及脊髓,但主要位于脑部,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