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3D打印技术对正骨手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作用研究.docx

3D打印技术对正骨手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作用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3D打印技术对正骨手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作用研究 ? ? 谭伟欣 谢学文 符名赟 陈树清 正骨十四法是本院骨科的一大特色,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但正骨十四法的精妙之处,难以掌握,难以标准化。目前传统的正骨方法,通过阅读X 线、CT 片等影像辅助,医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透彻地掌握骨折的解剖形态,骨折移位与周围肌肉韧带组织的关系,导致医生不能给患儿进行有效的正骨手法复位[1]。如何将理论知识有效融入到临床正骨手法操作中,提高正骨十四法的疗效,已成为推广本院正骨十四法的一个重要课题。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运用正骨十四法手法复位,免除患儿手术痛苦,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随着 3D 打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3D打印肱骨髁上骨折模型成为解决骨科正骨手法推广问题的有效手段[2]。本次研究尝试将 3D 打印肱骨髁上骨折模型应用到正骨十四法临床实践中,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有利于正骨手法推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1~3 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 例进行3D 造模,其中伸直桡偏型、伸直尺偏型、屈曲型、粉碎型各1 例,患儿进行手法正骨前接受本院的飞利浦256 排CT 机检查,完成肘部CT检查后,依据CT 图像通过Mimics10.01 软件进行CT 图像3D 重建,通过Geomagic studio 软件编辑处理后,进行3D 打印,制作成3D 打印模具。选取2020 年1~8 月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 例。观察组男15 例,女5 例;年龄3~10 岁,平均年龄(6.23±2.58)岁。对照组男14 例,女6 例;年龄2~9 岁,平均年龄(6.27±2.7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造模患儿纳入标准:符合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标准;患儿无CT 检查禁忌;患儿及家属同意进行3D 打印。造模患儿排除标准:开放性骨折;无法配合行CT 检查及3D 打印者。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讨论批准,获得研究权限。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观察组由本院骨科医生先观察对应骨折分型的3D 打印模型,再运用正骨十四法手法治疗,再用小夹板固定。对照组由本院骨科医生直接运用正骨十四法手法治疗,再用小夹板固定。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别在术后即时、术后2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复查X 光片,采用HSS肘关节评分评价患儿肘关节恢复情况,评分内容包括疼痛(30 分)、功能(20 分)、矢状面活动范围(20 分)、肌肉力量(10 分)、屈曲挛缩(6 分)、伸直挛缩(6 分)、旋前(4 分)、旋后(4 分),评分标准:优:90~100 分,良:80~89 分,可:70~79 分,差:60~69 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HSS 肘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SS 肘关节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HSS 肘关节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中医正骨手法在临床运用中,常常遇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难,加大了中医正骨手法的推广难度。3D 打印通过高度还原骨折的立体模型,让操作者更容易建立立体的骨折移位走向思维,从而更深刻理解骨折复位的原理。 本次研究采用相关软件,根据CT 四维重建图像,使用3D 打印机将其转化成为立体三维模型,使用可塑性强的ABS 材料造成实体模型。优点如下:根据等比例的标准CT 四维重建图像模型,可使模型与骨折类型具有高相似度;让操作者更直观学习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移位方向,与周围肌肉、软组织的关系。但仍存在不足之处,3D 打印技术仍需要不断提高清晰度、精细度,满足临床需要。在中医正骨的临床应用中,操作者通常遇到的困难是不了解骨折的移位走向。中医正骨骨折复位的其中一个技巧是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如果操作者不清楚骨折是如何发生移位,在复位过程中便不知如何让骨折返回原始位置,从而让骨骼恢复原来的解剖状态。 借助3D 打印模型可以充分了解骨折块间的三维结构、明确骨折的分类、了解各骨折碎块间的关系[3]。3D 打印技术是基于数字模型数据,运用逐层叠加材料建成的实体三维模型。骨科的正骨手法的临床应用中,需要医生熟悉人体骨骼结构,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中医正骨手法目前面临的其中一个问题是缺乏直观性和实操性[4]。 骨科的相关影像学涉及骨骼、神经、血管重建的问题[5,

文档评论(0)

布丁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重庆微铭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05191485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