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厥证论治内科重症.docx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厥证论治内科重症 内科急症的情况非常紧急和严重。在临床上,它是微妙的。如果立法不充分,就会使严重疾病变危险并导致死亡。现将厥症、喘脱、惊风等证治疗方法简介如下。 一、 疏肝泄热治疏肝泄热 王××女26岁右侧上腹阵发性疼痛三天,经门诊诊断为胆道蛔虫症,采取抗菌消炎镇痛等法,经治5天无效。今日凌晨病情加重,来院就诊。症见:右上腹钻顶样疼痛,于床上辗转不安,呻吟不已,泛泛欲吐,口渴溺黄,舌质红,舌苔黄,顷刻四肢厥冷,脸色苍白,嘴唇微绀,多汗如淋,体温不升,呼之不应。经扯痧苏醒后检查:胃脘部及肋部拒按,辨证为肝郁化热,热甚发厥。治以疏肝泄热,拟柴胡疏肝散方意:柴胡10克白芍10克姜朴10克法夏6克甘草6克川楝子10克香附10克青木香10克水煎服。同时又用鲜葱白25克生姜30克盐少许煎沸后,杵碎成泥,外敷中脘穴处,敷后10分钟痛即止。 复诊:腹已不痛,暖气频添,肢转温,微发热(体温38℃)。原方加银花10克雷丸15克乌梅6克水煎服。二剂后便出蛔虫10余条,再依原法3剂,诸症消失。 按:厥证是内科急症中之重症,病因复杂,证型较多。《内经》有“厥论”专篇,后世亦多阐发,但不论哪种厥证,总以突然昏迷,四肢厥冷,意识欠清等为其共同特点。张景岳谓“厥逆之证,危证也”。盖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特别强调了厥证的严重性。中医治疗厥证的方法,颇为丰富独到。如本案蛔厥,首用扯痧通经回厥治其标,继用疏肝泄热缓其痛,再用苦辛甘药杀其虫,则诸症消失。 二、 寒束肺络,上凌于心 邹××女56岁患者咳嗽,渐至咳而作喘,以前惟冬天厉害,近年来夏天亦发作,病情反复至今已40余年,特别是近因偶感寒邪,咳喘发作更厉害,经某医院门诊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给以口服强的松、四环素,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安茶碱,并以氧气吸入等法仍未缓解,于1979年5月23日抬来就诊。初诊时其夫扶持其腋端坐,见脸色口唇均紫绀,大汗淋漓,以手示意口不能言,倚息不得卧,张口抬肩,脉象沉伏。急针内关,并用雷火灸炙喘息中府。片刻,喘息缓解,汗止,脉转滑数,口渴思饮,舌上黄苔。窃思此证,乃寒邪引动宿疾,寒束肺络,热甚于内,上凌于心,心肺功能失调,故成虚脱。针灸通经救脱后,拟宣肺清热,止咳平喘,用药以五虎汤意加减:麻黄绒5克杏仁10克石膏20克桑皮10克甘草6克前胡10克麦冬20克冬花10克细茶10克(浓煎兑入药内)水煎服。二剂喘咳减轻,口不渴。继服6剂咳喘止,纳谷转香,为了巩固疗效,于大抒、风门、肺俞、心俞埋线一次,三年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脱证分气脱、血脱、汗脱,又有亡阴亡阳之别。气脱血脱多见于杂病之变,汗脱多见于气血偏虚,元阳丧失之证,亦有寒束温热者,皆由正不胜邪,病情重笃,生命垂危,必须急救。西药虽属有效,但中医也有独到之处。如本案之“喘脱”,乃肺热郁积于内,寒邪束缚于外,肺郁不宣,郁热蒸熏于内,促使阴阳不相顺接,累及心部,导致迷乱,而致冷汗淋漓,脉伏虚脱。急针内关,配合雷火灸,通经活络,回阳救急,以治其标;继以宣肺清热,平喘止咳治其本,再用八华穴埋线通经活络,使肺窍郁久得宣,而喘息得止矣。 三、 神志山文化,三关 曾××男9个月患儿胁热下痢2天,在当地卫生院用氯霉素过量病加重,急送县××医院治疗,诊断为小儿肺炎,中毒性消化不良。采用抗菌消炎输液等法治疗3天,病势日趋严重,下午转入神昏,于1985年7月6日求诊。 诊视:高热(T 40.5℃)心烦,烦渴饮多,大便洞泄,咳嗽喘促,嘴唇发绀,神志昏迷,抽搐肢厥,两目直视,时作呕吐,指纹深红带紫,直透三关。病属肺胃热甚,气营两燔。治宜清气和营,泻肺清胃。处方:银花4克连翘4克石膏8克羚羊角3克(另包磨调)香薷4克元参4克桑皮4克粉葛3克钩藤4克水煎缓缓喂入。 复诊:7月9日,上方二剂,热退肢转温,抽搐止,两目有神,喘促仍急,腹仍泄。乃以原方去羚羊角、元参、桑皮,加芦根、炒扁豆、六神曲。二剂后腹泄止,仍咳喘,仍以泻肺清胃药方5剂,热退喘平,诸症消失。 按:惊风属小儿恶侯,皆由肺胃热甚,气营两燔,热入心包所致。本例泄后夹喘热甚生风,热甚发厥,方用银翘散合白虎汤清营汤化裁清热和营,泻白散和粉葛散化裁泻肺和胃,热退泄止,热退厥回,热退风熄,此皆抓住了以清热为本,故小儿恶候得救矣。 从以上所举厥证、喘脱、惊风三案可以看出,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内科急症,往往会收到非常满意的疗效。如果我们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就可使急重症患者转危为安,病体康复。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