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从叙事空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富汗的国家形象
?
?
牛 慧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人文教学部,甘肃定西 743000)
2001 年10 月7 日,以“9·11”事件为导火索,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迄今已达20 年,战火焚炼中举步维艰的阿富汗终于有望在2021 年开启实现和平稳定发展的政治局面,于艰难险阻中继续突围,迈向通往现代化进程的下一阶段。被誉为“兼具时代感与高度文学质感”的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代表作 《追风筝的人》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美国为背景,以“追风筝”这一项阿富汗孩童时代传统风俗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两代人身上有关成长与创伤、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在新千年,阿富汗成了全球政治焦点。如果说之前人们对阿富汗的印象是历经战火与动荡洗劫的满目疮痍景象,那么胡塞尼的这部作品则以细腻写实的笔法带领读者认识了一个残酷与温情并存的阿富汗。正如开篇书评所言:“这本书的力量来自作者让文化在书页上栩栩如生的功力。”[1]评论3胡赛尼凭着对祖国故土阿富汗的饱满深情,以及极富感染力的叙事能力,借由主人公阿米尔在不同活动空间与生存空间的切换中,历经背叛与救赎的心路历程,向世界介绍了一个鲜活立体有灵魂的阿富汗国家形象。
一、理论依据——空间叙事
小说创作中的叙事维度离不开时间与空间要素,法国学者让·伊夫·塔迪埃认为:“小说既是空间结构也是时间结构。说它是空间结构是因为在它展开的书页中出现了在我们的目光下静止不动的形式的组织和体系;说它是时间结构是因为不存在瞬间阅读,因为一生的经历总是在时间中展开的。”[2]然而,传统叙事学研究中,却将更多的研究焦点落在对文本时间维度的解构上,未能深入挖掘文本空间建构的功能性与必要性。文学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以空间视野进行城市书写创作的爱德华·W.苏贾认为,就现代小说叙事研究而言,“我们再也不能指望以时间的次序展开的故事主线”,因为“发生的事情太多,与时间格格不入;从横向始终穿插故事主线的事太多”[3]。因此,以空间的维度进行现代小说叙事研究,是一条行之有效之法。
小说空间形式的理论最早由约瑟夫·弗兰克(Joseph Frank)提出。在其1945 年发表的论文《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中,他指出:“20 世纪的作家表现出了对时间和顺序的舍弃,对空间与结构的喜爱。”[4]此后,1984 年,加布里尔·佐伦在 《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建构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高度的空间理论模型。佐伦首先将叙事的空间看作一个整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叙事中空间再现的三个层次:1.地志的空间。即作为静态实体的空间,它可以是一系列对立的空间概念(如里与外、村庄和城市),也可以是人或物存在的形式空间(如神界和人界、现实与梦境)。2.时空体空间。由事件和运动形成的空间结构。3.文本的空间。即文本所表现的空间”[5]。总结来看,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叙事是通过语言的空间形式、故事的物理空间形式和读者的心理空间共同构建完成的。根据杰弗里·R.斯米腾的观点,“环境可以不受人控制,引起人们的关注,换句话说,只要地点产生属于自己的力量及意义,则可以称叙事为空间叙事”[6]。
胡赛尼通过人物空间的流转,以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发生推动小说的叙事进程。在叙事过程中,人物的物理生存空间与精神空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反映出不同时空下人物的生存处境与内心变化。小说《追风筝的人》开篇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以回忆的叙事方式展开作品的救赎故事情节。故事进展并未遵循时间的线性叙事进行,而是利用阿米尔多次物理生存空间的不同切换刻画其成长与救赎的过程,即童年的阿富汗—移居美国间的阿富汗—战乱中的阿富汗。在小说 《追风筝的人》中,阿富汗人阿米尔的精神心理空间在不同物理生存空间的转换中镜像投射出阿富汗的国家社会形态,即在危机中投映出温情的国家形象、专制混乱黑暗的国家形象和亟待救赎动荡的国家形象。
二、童年的阿富汗——危机中投映出温情的国家形象
阿米尔出生于富甲一方的普什图家庭,身居豪宅、锦衣玉食,有哈桑这样一位出生于哈扎拉族的仆人兼朋友的陪伴守护。儿时的他能在树木交错的院子中玩闹嬉戏,和哈桑一起去抓昆虫,品尝墓园入口石榴树上如红宝石般的石榴,闲散慵懒地度过漫长的夏日,这时的喀布尔湖“湖水澄蓝,波平如镜,阳光照在湖水上熠熠生辉”[1]13。阿米尔与哈桑这段美好童年期的物理空间描绘出的阿富汗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其闲适平静的自然风貌借由阿米尔活动空间的展开跃然入目。随即风筝出现在阿米尔的活动空间中,追风筝是阿富汗民族文化独特的符号象征,追风筝让阿米尔经历幸福与伤痛、懦弱与罪恶、谎言与逃避。阿米尔因为有忠实的哈桑的守护夺得追风筝比赛的冠军,从而获得父亲对自己的认可和赞许,但也是因为哈桑这个哈扎拉仆人分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注。在一次次目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