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菜市场的馕
我家附近有个菜市场,闲来无事我就喜欢去逛逛。对于高中生的我来说,是没有买菜持家的本事的 ,但对于我这个资深“吃货”来说,菜市场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菜市场里各种小吃琳琅满目。臭豆腐干、老北京掉渣饼、 锅贴、关东煮、粘豆包、、、、 天南地北的美食汇聚在这里, 漫步其中,准让你口角流涎 。然而,我认为最好吃的,要数馕。
“囊是我国维吾尔族最早的饮食财富,在新疆的历史源 远流长。十几年前在新疆的哈蜜,且莫出土了 3000 多年前的馕。这说明很早以前囊就是新疆人的传统食物了。”就是 这大西北的特色美食,如今也辗转来到这座滨海城市大连。 卖馕的摊子位于露天市场的最末尾。不用说人也可以猜
到,卖馕的定是位维吾尔族大叔。的确,馕若不是维吾尔族人做,那才怪呐。大叔坐在一辆高高的改装过的三轮车上, 他头戴一顶维吾尔族特色小花帽,眉毛粗黑浓密,唇周围围一圈短小的黑胡子,冬日凛冽的寒风使他双颊染上了红红的晕色,他正打着馕。我停住脚,饶有兴趣的看着他制作。他先将面团揉成边缘厚、中心薄的面馕;揉好后,用一个满是钉子的戳子在囊上戳上花纹;接着,把馕均匀地抹上洋葱碎, 最后把馕铺在一个圆梆子上,手托梆子底,往馕坑壁上一摁, 一个馕就算贴好了。它又陆陆续续的贴了好多个,最后盖上
馕坑盖子。过了约莫有五分钟,他揭开盖子,用钩子将馕一 个个钩出来。
烤好的馕被随意的甩在一个竹筐里 ,不像其他作饮食的小贩,东西一出锅就吆喝,它只是静静的坐着,等着。香味儿长了腿,他似乎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我这有香喷喷的馕! 一大批人寻香而至,都拥到三轮车周围。看到框里直冒热气的“面饼”,有人疑惑:这是啥呀?知道的人都说是馕,不知道的哪管这些,好吃就对了。有人问:多少钱一个?大叔用半夹生的普通话说:“山(三)块”。“给我来俩”“我要四个”“我要五个”一个带金表、提公文包的男子说:“我要十个!”,笔者囊中羞涩只买了一个。付了钱,我急切地扒开塑料袋,露出金灿灿的馕。馕还冒着热气,上面戳的花纹经过烤制变得精美古朴。我咽了咽口水,用舌头润了润干巴巴的嘴唇,之后张开大嘴,结结实实的咬了一口。酥脆的外皮遇齿立即发出“咔嚓咔嚓”的断裂声,咬到面心时却又十分绵软柔韧,给口腔另一种质感;白芝麻和洋葱碎经烤制发出异香,而在盐的作用下香味再一次倍增,实在是满口留香回味不绝呀!我几大口就将一个盘子般大小的馕吃光,之后还不断地吮着手指头。回头看看大叔的摊子,馕早已卖的罄尽, 周围还有不少人因没买到而遗恨。
馕已不再是神秘的新疆特色 ,它的面纱已经在各民族和谐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被揭开,也许今后,江南人饭桌上会多
出一种主食叫馕;当表达“两小无猜”时会说:“我们是吃一个馕长大的”;当宴请外宾时领导人会自豪地介绍:“这是馕!”
愿市场上维吾尔族大叔的馕越卖越红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