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与真题演练 第3讲 散文的表达技巧 .docxVIP

2024年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与真题演练 第3讲 散文的表达技巧 .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03讲 散文的表达技巧 目录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考试说明》要求能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其实所指的就是表达技巧。这里的“表现手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还包括“表达方式”“结构技巧”“修辞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是指一些具体技巧。 分析手法试卷在高考散文阅读题中出现频率极高,此类试卷与考纲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手法试卷按所分析的手法分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分析修辞手法试卷,题干中有“修辞”一词, 绝大多数分析手法试卷要求在指出表现手法基础上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因此题干一般包括“两问三限”。“两问”就是“手法”和“表达效果”各设置一个问题, 第一问一般是“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第二问一般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三限”就是明确限定了分析范围、手法类型和手法数量,以“第第几段”限定要求分析的具体范围,以“修辞”和“表现手法”规定要求分析的手法类型,以“哪些”“什么”等词语提示要求分析的手法数量。 本考点综合性较强,有时考题可能同时涉及多种表达技巧,甚至还会与其他考点混合考查。因此,考生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表达技巧知识库。 【常用设问方式】 (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2)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虹关何处落徽墨》) (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四堡雕版》)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 表达 方式 记叙 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述详略:详写、略写。 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描写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等。 描写 角度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描写手法: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等。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 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在叙述过程中融入了作者的态度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性状、成因、功用等解说清楚。 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 构思技巧--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呼应等 《故都的秋》 1、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秋的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答案】.①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②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2、文章写的是故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北方的秋? 【答案】①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②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 《我与地坛》 文章第二部分中写母亲的语句,体现母亲怎样的人物形象特征? 场景 行为和心理 形象特征 门口送“我” 家中等“我” 园中找“我” 明确: 场景 行为和心理 形象特征 门口送“我” 想问而不敢问、无言地准备、包容、隐忍 艰难的命运 家中等“我” 心神不定、坐卧难宁、痛苦、惊恐 坚忍的意志 园中找“我” 四处张望、悄悄转身、缓缓离去、步履茫然又急迫、惊慌、担忧 毫不张扬的爱 怎样活的问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母亲这一形象的? 答:﹍﹍﹍﹍﹍﹍﹍﹍﹍﹍﹍﹍﹍﹍﹍﹍﹍﹍﹍﹍﹍﹍﹍﹍﹍﹍﹍﹍﹍﹍﹍﹍﹍﹍﹍﹍﹍﹍﹍﹍﹍﹍﹍﹍﹍﹍﹍﹍﹍﹍﹍﹍﹍﹍﹍﹍﹍﹍﹍﹍﹍﹍﹍﹍ 答案 (1)①隐忍宽容的形象。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年青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acress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