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火把节的起源
与蒙古族纳达玛会议、瑶族喷水节、拉萨贡献节、博阳花节、甘南藏族郎山节、嘉许尔木武节、大理白族三月街、乾陵苗族家庭4月8日等一样,如果你点燃了这场特殊的庆祝活动,人们一定会想到与这个特殊的庆祝活动无关的地方和民族,以及陡峭的高山和野蛮的彝族同胞。的确,火把节无疑是彝家最欢乐、最盛大、最具代表性的节日。
旧历六月二十四之夜,彝胞们手执火炬在寨周的田间旷野呼啸奔跑,名日“驱鬼”,然后来到林间的空地上歌舞畅饮,且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等比赛,当然更少不了恋人们以琴弦歌声相倾述,及欢舞后的幽会。……前人曾有诗记云:“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竟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彝胞们说是为纪念不屈自焚的慈善夫人的,老人们常在火堆边弹起弦子,唱述那悲壮的史诗:
“唐代,六诏各自称雄一方,其中居于巍山之蒙舍诏(南诏)皮罗阁被玄宗封为云南王,在中央王朝的支持下,欲吞并其馀五诏。皮罗阁在松明楼设宴,请蒙雋、越析、浪穹、
但狂欢的火把节充盈着喜庆欢乐甚至夸耀的气氛,与慈善夫人身焚国灭慷慨悲壮的故事实难契合。再则南诏统一在公元七三八年,对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说来,似为时太晚。而《南诏野史》中记猓猓之俗云:“每岁六月二十四名火把节,燃松炬照村砦田庐”而已。
从凉山地区见到的火把节看,关于起源于慈善夫人(或阿南夫人)之死的传说令人怀疑。因为:火,自来是极受古人类尊崇的,使用火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不管是世界古代诸民族或中国古代诸族,几乎无不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对火神的祭祀之典。燧人氏、炎帝、为高辛氏火正的祝融、开明帝等等,都是我国传说中著名的火神。为表示对火的崇拜、殷商专设有“启火”的官员:周设有“司
在白马人与四近羌、藏、汉人不同的年节中,最具特色的也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底的禁火与正月十五一—十七的祭火大典,其中就有庄重盛大的“火炬游行。”
十二月廿七至卅的禁火节期间,各家均不举火,一寨留一大火堆为火种,各家饮酒肉以饷日夜守护火堆之人。其实整个部落(氏族或村寨)的人几乎也全聚于此,日夜歌舞畅饮。尤其最后一夜,人们围着火堆载歌载舞,歌颂火给人带来的光明和温暖,也唱述英勇的祖先和民族悲壮的历史,并以摔跤等活动来取悦火神。其中男女一唱一答的歌辞大意有:“甚么是火的父亲?甚么是火的母亲?”“没有火人们怎样了?有了火人们又怎样了”……等等。
在大年驱鬼的大节中,白天跳“曹盖”、“十二相”
文县铁楼沟十馀寨白马人的祭火大典则更为隆重,十五之夜寨中凡能行走的人都必须上寨后高山神林中的小庙,待白莫颂经毕将圣火点燃后,人们围着林间空地上的火堆,庄严地缓步而舞,颂赞火神的大德。交子夜时,随着三眼火铳的巨响,人们争先恐后地在圣火上点燃长三、四米的火炬,随着开路的锣鼓长号开始按严格的传统路线,绕着神林、圣山、田地,村寨缓进,一路前歌后叠、后唱前和地唱着献给火神的歌:“嘛芝麻密——沙连夺吔;
今聚居于四川平武白马河、南坪汤珠河,甘肃文县白马峪马等地的白马人,乃古代白马氐之遗裔
从《山海经》、《华阳国志》及诸史所引汉扬雄的《蜀王本纪》来看:古蜀人正是氐人之一支,发祥于藏县北叠溪左近的蚕陵国,由北而南,循岷江而下,至汶、至灌、至郫、至广都(双流县)、至成都的。汉代有“七羌六夷九氐”之冉
而据《全汉文·三五卷》引《蜀王本纪》云:“蜀之先王者,有蚕丛……是时人萌椎髻左衽。”比乃言古蜀人是椎髻的。出土的汉画像砖上,作工的蜀人亦椎髻
再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看:“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皆氐类也。”这自滇以北至邛都即今滇北及西昌,渔山一带,皆彝区也。而以邛都为代表的以什数的部族。皆如同蜀人椎髻(魋结)且耕田有邑聚。其实,汉之西南夷中,凡地处蜀西、南及滇北者,非辫发左祍游牧无常处之羌系,即椎髻耕田有邑聚之氐系。如果以彝族循代上溯可以看出,虽经二千年民族分合,彝人之主体正是未“汉化”的蜀裔之一支。由蜀到彝的经络是很清楚的:
古蜀之南中——(未汉化之)蜀人为西汉椎髻耕田有邑聚的,居于姚,雋等处的西南夷,如滇焚(氐僰)——三国,晋之叟(氐叟)——东晋、南北朝之东爨——昆明十四姓或勿邓七部之乌蛮——唐初之六诏(中的五诏)——宋大理国之民(王族乃西爨白族)及自杞,罗殿等国——元、明、清之倮倮(罗罗或黑爨)——今之彝。
我们如将彝与白马人比较一下,即很易见到这相隔千里,互不往来的二族(皆氐人之裔)有不少惊人的相似之处。
宗教:彝人信笔摩教,巫师亦名笔摩;白马人信白莫(Pei—Mui)教,巫师亦名白莫。不但二者皆相类的原始巫教,其名之音也不过方音之别(?)
从前皆火葬,背尸到坟地或火葬地,焚后收骨葬之,二族相近似;人死后以青、兰布条为幡,男九条,女七条,二族亦相类;以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