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授课课题
第3章 家庭教育代表性方法
授 课
形 式
集中讲授
学时
5
教学目标
1.理解正面管教的内涵及相关概念,掌握正面管教的方法。
2.了解不同年龄段的情感引导观,理解情感引导的内涵、基本要素、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3.理解吼叫及其促发因素,掌握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
4.理解反思性养育的内涵与原则,能够合理地运用心智、镜像系统等脑科学知识指导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实际。
思政目标:正面管教、情感引导、不吼不叫、脑科学等思想的认知;正面管教等现代家庭教育代表性方法的实践应用。
教学重点
正面管教相关概念、方法;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内涵、关键步骤;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反思性养育的内涵、原则。
教学难点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情感引导式教育关键步骤的掌握;减少吼叫的策略;反思性养育的科学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辅助讲授法、案例研讨法、问题启发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内容及
过程设计
第一节 正面管教
【情景案例分析】
一、内涵
一种既不严厉也不骄纵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各项技能。简·尼尔森认为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
成人与孩子之间三种主要互动方式
严厉
(过度控制)
有规矩但没有自由
没有选择
“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娇纵
(没有限制)
有自由但没有规矩
无限制的选择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正面管教
(有权威的;
和善与坚定并行)
有规矩也有自由
有限制的选择
“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
既不严厉也不骄纵,正面管教应遵循四个标准。
(1)和善与坚定并行。“和善”等于尊重,其重要性在于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坚定”不是惩罚、说教或其他形式的控制,意味着尊重孩子、我们自己以及当时情形的需要。温和与坚定并行,犹如呼吸。
(2)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其获得是心灵纽带。
(3)长期有效。惩罚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孩子往往采用四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回敬”我们。
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退缩(Retreat)——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停止惩罚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我们需要给孩子机会,让他去体验与其享受到的特权直接相关的责任。
(4)能教给孩子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比如尊重、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合作等品质。
二、相关概念
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不良行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自尊、赢得孩子,以及阿德勒的社会人、行为目的等,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孩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一)自尊
家长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好时机。通过允许孩子经历失败,他们就能够在问题出现时学会独立解决。
(二)“赢得”孩子
“赢了”孩子会使孩子成为失败者,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而友善、关心和尊重是“赢得”孩子主动合作的根本。赢得合作包括以下4个步骤。
第1步,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自己的理解是对的。
第2步,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非宽恕。同情只是意味着家长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不表示认同或宽恕孩子的行为。
第3步,告诉孩子家长的感受。如果家长真诚、友善地进行了前两步,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倾听家长的表达。
第4步,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家长询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家长可以提一些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情景案例分析】
(三)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孩子是社会人
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孩子的不当行为通常建立在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之上。简单来说,不良行为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
【案例】3岁大宝的妈妈带着刚出生的小弟弟从医院回到家里,大宝发觉妈妈给予小弟弟很多的关注。他想重新获得在妈妈心中的特殊地位,他就把大便拉到裤子里,并且爱哭,妈妈对此感到很厌烦。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的不当行为建立在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