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朝官修图书目录
1 《魏阙书目录》的编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目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隋唐以后,“四分法”成为古典书目收藏的主导分类方法。当时官方颇为注重编撰图书目录,尤以南朝为盛,北朝官修目录目前则仅知两部:《魏阙书目录》与《甲乙新录》。其中《魏阙书目录》见于《隋书·经籍志》,
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
由此可知,在孝文帝迁洛之前,北魏秘府藏书匮乏,其后有“借书于齐”之事。以常理论之,借书自然是借未藏之书,即所缺之书,因而借书需要整理记录图书缺乏的具体情况。如此似可推知,在“借书于齐”前,《魏阙书目录》就已然编成。或许因为有如此的推论,一些学者就直接认为《魏阙书目录》是为“借书于齐”而编撰。然而,这一结论未必准确,古之治目录学者亦未闻有持此论者。南宋学者郑樵著有《通志》,其中《校雠略》言及《魏阙书目录》,郑氏基于对古代目录学的认识,认为“古人编书,皆记其亡阙……亡书有记,故本所记而求之。魏人求书有《阙目录》一卷”。
根据记载,北魏自建国至孝文迁洛之前,朝廷至少进行过两次正式的图书搜集工作。第一次是在道武帝天兴三年(400),时任博士、定州大中正李先向道武帝建言:“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今,世传国记,天文秘纬不可计数。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随后“班制天下,经籍稍集”。
北魏孝文帝之后,南北朝都曾经历书厄,北有尔朱荣之乱及周齐混战,南有萧绎焚书及朝代更易之兵祸,官修目录毁失于期间实属正常,即《隋书·经籍志》所谓“先代目录,亦多散亡”。观《隋书》所收目录书,其中属南朝官修目录者凡八部,而目前所知南朝官修目录总共不过十一部。
如上所述,《魏阙书目录》的成书年代及流传情况似乎已有大致脉络,然而,若据郑樵“古人编书,皆记其亡阙”的观点,隋唐时所见《魏阙书目录》亦未必是孝文帝时之阙书目录。“徙都洛邑”以来,魏廷藏书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但是北朝藏书长期不及南朝,阙书目录或亦有新编。对于此种可能性,学者亦不可轻易否定。
2 北魏“借书于齐”考
前文已叙《魏阙书目录》编撰与流传的大致情况,其中北魏“借书于齐”是十分重要的相关历史事件。此事为《隋书·经籍志》明文记载,历来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佳话,然而,考之史籍,借书一事存在许多疑点。
根据《隋书》的说法,借书发生在“孝文徙都洛邑”之际或其后,具体也就是接近太和十七年(493)的时间点。北魏“借书于齐”其实是明确记载于南北朝正史的,但是具体情况却与《隋书》的说法有所歧异。据《南齐书·王融传》,齐武帝永明年间,北魏就曾遣使借书,当时王融上疏劝说武帝同意,武帝也认可了王融的看法,但最终结果却是“事竟不行”。
《南齐书·王融传》叙及王融建议借书前有“从叔俭,初有仪同之授,融赠诗及书,俭甚奇惮之,笑谓人曰:‘穰侯印讵便可解?’寻迁丹阳丞,中书郎。虏使遣求书,朝议欲不与,融上疏”云云。
以上所述乃是《南齐书》所记北魏“借书于齐”的时间考证,显然其结论与《隋书》的说法歧异很大,因而有可能两书所说的借书并非一回事。姚振宗在考证《魏阙书目录》时注意到了这两条相关史料,他在该条考证下先是引用了《隋书·经籍志》总序中有关借书的文字,其后注案语云:“《王融传》有虏使遣求书事”。这里似乎是将二者等同,文末又有案语曰:“(《魏阙书目录》)因借书而流传江左,时当齐明帝建武中(494-498)”。
3 孝文帝南征与魏也开新诏,鹿树生移文并无固定效力
北魏正式迁都洛阳在太和十七年(493),此年北魏出使南齐凡两次。第一次是在正月乙丑,“诏兼员外散骑侍郎刘承叔使于萧赜”。
《南齐书·魏虏传》言“十一年,(魏)遣露布并上书,称当南寇”。
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493)以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八月己丑,“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余万”。
高祖定都洛阳,追诏聪等曰:“比于河阳敕卿,仍届瀍洛,周视旧业,依然有怀,固欲先之营之,后乃薄伐。且以赜丧甫尔,使通在昔,乘危幸凶,君子弗取。是用辍兹前图,远期来会,爰息六师,三川是宅,将底居成周,永恢皇宇。今更造玺书,以代往诏,比所敕授,随宜变之,善勖皇华,无替指意。
根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孝文帝于此年九月丁丑正式放弃南征,确定迁都之计。正在此后,孝文帝派人追及使团,通知高聪等人放弃南征,并且“更造玺书,以代往诏”。可以推知,前所发给使者的国书应当仍与宣战事宜相关。如此,孝文帝亦有可能在更换的新诏中加入借书事项,但是《南齐书·魏虏传》中的记载似乎并不支持此种可能。该传将此次出使与上叙鹿树生移文关联,兹将有关文字全录如下:
太和十七年八月,使持节、安南大将军、都督徐青齐三州诸军事、南中郎将、徐州刺史、广陵侯府长史、带淮阳太守鹿树生移齐兖州府长史府:“奉被行所尚书符腾诏:皇师电举,摇旆南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