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 33.040.40M 32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T 2029-2009基于软线技术的互联网IPv6过渡技术框架Softwire based mesh framework for internet IPv6 transition2009-12-11 发布2010-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D/T 2029-2009目次前言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定义和缩略词4软线式网状架构概述·5软线架构中路由信息分发6软线架构中的数据转发·7软线组播·:88域间考虑·9安全考虑10软线管理·1011
YD/T 2029-2009前言本标准是“IPv6协议”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预计的结构及名称如下:1. YD/T 1341-2005 IPv6 基本协议——IPv6 协议2.YD/T1442-2006IPv6网络技术要求-—地址、过渡及服务质量3.YD/T1343-2005IPv6 邻居发现协议—-基于 IPv6的邻居发现协议4..IPv6 技术要求IPv6 路由器重配置协议5. IPv6 技术要求——IPv6 反向邻居发现协议6. IPv6 技术要求——-IPy6 路径 MTU 发现协议7.IPv6技术要求——IPv6动态主机配置协议8.IPv6技术要求一—支持计算机移动部分9.YD/T1344-2005IPv6地址结构协议——IPv6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10.YD/T1612-2007IPv4网络向 IPv6 网络过渡中的互联互通技术要求11.YD/T 1635-2007IPv6 网络技术要求-面向网络地址翻译(NAT)用户的IPv6隧道技术12..YD/T 1656-2007采用边界网关协议多协议扩展(BGP-MP)的基于 IPv6骨干网的IPv4网络互联(4over6)技术要求-移动IPv6快速切换13. YD/T 1915-2009 IPv6 技术要求14.IPv6邻居发现安全性技术要求15.YD/T2029-2009基于软线技术的互联网IPv6过渡技术框架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清华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勇、徐明伟、吴建平、李星、徐恪、赵锋、何宝宏、蒋林涛、段晓东、解冲锋、刘恩慧、曹伟、罗鉴。11
YD/T 2029-2009基于软线技术的互联网IPv6过渡技术框架1 范围本标准对在 IPv4 网络向 IPv6 网络过渡中可能出现的若干相同地址簇(如 IPv4)接入网穿越另-种地址簇(如IPv6)骨干网互联互通的过渡技术-一软线式网状架构做了规范性描述。IPv4 向 IPv6 过渡涉及到多方面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同地址簇网络间穿越另一种地址簇网络互通的场景。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使用TCPMD5签名保护BGP会话的方法IETF RFC 2385 (1998)隧道技术中的MTU及分片问题IETF RFC 4459 (2006)通过IPv4MPLS网络连接IPv6网络孤岛IETF RFC 4798 (2007)使用IPv6下一跳地址通告IPv4路由可达信息IETF draft-ietf-idr-v4nlri-v6nh-023术语、定义和缩略词3.1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1封装 encapsulation把一种协议的完整数据分组作为内容数据,完整地放到另一协议数据分组内的过程称为封装。3.1.2解封装 decapsulation把封装过的数据分组内的内容数据恢复成原来的协议数据分组的过程称为解封装。3.1.3节点 node实现 IPv4或IPv6的网络设备。3.1.4路由器 router负责转发最终目标地址不是它本身的数据分组的节点。3.1.5P路由器P router传输网中网络服务提供商所拥有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内部骨干路由器。1
YD/T 2029-20093.1.6PE路由器 PE router传输网中网络服务提供商所拥有的提供网络接入功能的边缘路由器。3.1.7入口PE路由器:ingress PE router按照一定封装规则对数据分组进行封装的边缘路由器。3.1.8egress PE router出口PE路由器对按照一定封装规则封装过的数据分组进行解封装的边缘路由器。3.1.9CE路由器 CE router客户接入网络中的边缘路由器。3.1.10链路 link相邻节点之间通信所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NYT 1530-2007龙眼、荔枝产后贮运保鲜技术规程.pdf
- SY_T 7071-2016陆上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检验项目及技术指标.pdf
- SN_T 2780-2011氧化铝中铅、镉、铬的测定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pdf
- SB 10009-1999冷冻饮品检验方法.pdf
- NYT 1733-2009有机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pdf
- SY_T 5968-2011探井试油质量评定规范.pdf
- QX_T 94-2008寒露风等级.pdf
- RB_T 007-2019强制性产品认证利用企业自有检测资源规范.pdf
- NYT 1306-2007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 杏.pdf
- SBT 10525-2009虾酱.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