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西安市重点中学2023 ~ 2024 学年高三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 10 页,全卷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2. 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 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 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 整、清晰;
4.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在数字化和互联网环境下,如何避免全民电子阅读情况下传统沉浸式阅读的衰微,解决碎片化
浅读及趋同性阅读的问题成为关键。 如今中国的阅读研究还相对滞后。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关于阅读的理论资源,如果我们能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吸取“他山之石”,以攻本土文
化之“玉”,就有可能形成新的成熟的阅读文化生态。 为此,重访英美新批评和法国后结构主义,通
过对前者“细读法”和后者“互文性”理论的考察,有可能发现改善数字化时代阅读文化生态的新启
示和新策略。
“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早已在古今中外的阅读史上留存痕迹。 起源于英国、繁荣于美国
的文学批评流派“新批评”,就特别强调“细读”的重要性。 新批评派指出,语言是靠着相互关系而产生意义的,一个词的多义性的阐释有助于另一个词的多义性的界定,最终可以确定这些词语的正确意义。 文本之意义就在文本的词语背后,所以必须回到“文本自身”,揣摩作品本身的词语及关系,更要仔细推敲文本的局部因素以及篇章结构,以此确认文本的正确意义,避免主观臆断。
其实,新批评“细读法”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精彩论述不谋而合。 苏东坡云“旧书不
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一种形象的概括。 每书皆读之数次,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体会,
以此达到终生不忘的境界。 朱熹也强调“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他认为:“故为学不可以
不读书,而读书之法,又当熟读沉思,反复涵泳,铢积寸累,久自见功。” “反复”是指来来回回地阅读,精细把握书中词语;“涵泳”就是深入地体会词语的意义,特别是对一些有歧义或象征性的修辞性词语,只有通过细品咀嚼,方能领会其深意。
在今天中国的阅读文化中,读者对权威、师长、家长、前辈的尊重,远甚于对阅读的自我创新和建构的关注,加之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导向,阅读很容易成为一种对现成答案的接纳、对权威解释}的认可、对同一性诠释的屈从。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生产性理论对此很有启发意义。 其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娃曾写道:“文本因而就是一种生产性,这意味着:首先,文本与语言的关系是可重新分布的;其次,存在着多个文本的变换组合,即互文性:在一个特定文本的空间内,来
自其他文本的几种不同的言语相互交叉,彼此抵消。”这提醒我们,文本是被阅读的对象,是一个语
言活动的产物,有生产性,只有当读者进入阅读,与作品语言产生互动时,意义才会显现。
换言之,创造性阅读就是创造出某种文本互文性关联结构。 陆游指出:“学必本于书:一卷之书,初视之若甚约也;后先相参,彼是相稽,本末精粗,相与发明,其所关涉已不胜其众矣……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乎博者也。”中国古代所谓“博览群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需要特别强调,互文性所暗含的阅读策略,不是一般性的博览群书,而是如何在“博览”中建立起“群书”的内在相关性。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种创造性阅读的策略,通过对特定文本的理解进入更多文本的视域拓展
和多元理解。 一个合格的读者应当是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要建构起一种文本关联结构,在阅读过程
中从不同视角有所领悟、质疑、创新,从别人的文字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形成全新的思想和观
念。 这也是中国当代阅读产业逐渐从消费性阅读向生产性阅读转变的关键所在,前者局限于“有
所知”,只是掌握了相关信息,而后者则在有所知的基础上有所悟、有所创,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
进而使阅读成为自我创新和自我发现。
(摘编自《数字化时代如何重构文化生态:以全民阅读为例》,《探索与争鸣》2020 年第七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着丰富的关于阅读的理论资源,但只有从西方发达国家借鉴,我们才能形成新的成熟的文化生态。
B. “细读”,要求回到“文本本身”,揣摩作品的词语及其关系、推敲文本的局部因素及篇章结构,这其中可以有一定的主观臆断。
C. 读者对权威、长辈等的尊重,以及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导向,造成了如今阅读文化中普遍存在趋同性阅读的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之人物形象分析课件(共24页).pptx
- 病句辨析与修改 课件(共22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pptx
-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课件(共49张PPT).pptx
- 作文结构指导:记叙文“青春梦想”篇 课件(共24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pptx
- 作文结构指导:记叙文“师生情”主题 课件(共20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pptx
- 作文思路指导:托物言志 课件(共25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pptx
- 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群文阅读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 9.1《陈情表》教学课件41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 14.1《故都的秋》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变换句式+课件35张.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