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贝克特外国文学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贝克特:用荒诞来书写人生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来介绍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是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例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荒诞派没有统一组织,没有共同宣言。1961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文化危机。存在主义哲学取代了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上帝死了”,“宇宙中间的幻觉和光明都消失了”。人们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不合理的、丑恶的,人的存在与否都是荒谬的,人生既无目的,也不可能有所作为,人被荒诞的世界包围、挤压,已不复为人,成了“非人”;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恶梦。 因此,荒诞派戏剧彻底破除了传统戏剧的戏剧性、章法结构的逻辑性、人物行为的理性原则以及语言的准确性,致力于把存在的荒诞性凝固成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用以表现荒诞的世界和痛苦的人生。 1950年5月11日,巴黎上演了尤奈斯库一部离奇古怪的独幕话剧《秃头歌女》,演出使剧场仅有的三名观众瞠目结舌,而且很快轰动了巴黎剧场,有人称它是“对一切传统戏剧的严重挑战”,是“天才的作品”。 《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荒诞派戏剧有以下几个特征: 荒诞、抽象的主题。荒诞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荒诞派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 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荒诞派戏剧家认为“荒诞”是世界的本质,“非理性”是戏剧表现的核心内容、因此他们的作品刻意打破传统的戏剧常规,既无时空观念,又无戏剧结构的基本格局溉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挤压扁了的可怜虫。这些人举止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思维混乱不堪,毫无理智可言。 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荒诞派剧作家提倡“纯粹戏剧性”,认为“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尤奈斯库宣称;“我试图通过物体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我就是这样试图伸延戏剧的语言。”在这样的戏剧观指导下,荒诞派戏剧的道具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产生振聋发聩的荒诞效果。 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但在世界文学史上更为著名的荒诞派剧作家是贝克特。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贝克特的剧作描绘了第二次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湖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 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一团糟”。冷酷的社会使他感到人们丧失了理智,人间的不幸使他决意通过描写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揭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 他觉得人生活于阴暗和空虚之中,生即包含死。人自出生起,就向坟墓走去。在这漫长而痛苦的人生中,人时时受到某种巨大力量的支配与逼迫,贝克特认为沉默是人所能持有的最适当的态度。他闭门谢客,拒绝采访,不问政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过着孤独的生活。因而他的剧作流露出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使剧本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 布景、道具极为简单。一片荒原,一棵枯树。但剧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像《等待戈多》中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代表了时光的流逝。 贝克特剧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残志缺的糊涂虫,而且人物少,动作单调。剧中人几乎与世隔绝,思维混乱,语言贫乏,活动幅度很小,观众甚至无法看到这些人物的完整外形与动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1953年在巴黎上演后,立即获得了巨大成功,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风靡西方剧坛。《等待戈多》是个两幕剧。主要人物是两个衣衫褴楼、浑身发臭的流浪汉。他们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干什么?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吧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他们渴望戈多的到来能改变他们的处境。但戈多始终没来,接连两个晚上都是戈多的使者,一个小男孩,前来传讯说“戈多先生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他们绝望了,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他们只好继续等待,永无休止地等待。 50年代的西方,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宗教的灵光已经褪尽,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面对这种现实,贝克

文档评论(0)

奉献教育1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心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