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_T 3755-2013豌豆脚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pdf

SN_T 3755-2013豌豆脚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N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3755—2013豌豆脚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oma pinodella(L.K.Jones)Morgan-Jones K.B.Burch2013-11-06发布2014-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利涂层我真伤 SN/T3755—2013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秋娥、杜洪忠、严进、吴品娜、段胜男。1 SN/T 3755—2013豌豆脚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范围T本标准规定了植物检疫中豌豆脚腐病菌[Phoma pinodella(L.K.Jones)Morgan-Jones K.B.Burch]的检疫鉴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对来自疫区的豌豆脚腐病菌所有寄主植物的根、茎,吐及种子中的豌豆脚腐病菌的检疫鉴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SN/T2122进出境植物及植物产品检疫抽样3豌豆脚腐病菌基本信息学名:Phoma pinodella异名:Ascochyta pinodella; Phonu trifolii;var. pinodella ; Peyronellaeama medicaginispinodella ; Ascochyta sojicola ; Phonta sojicola ;Asfochyta sojicola ; Phoma trifolii分类地位: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纲(Ascomycetes),间座壳目(Dia-porthales),黑腐皮壳菌科(Valsaceae)传播途径:以菌丝、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器随种子或植株残体的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豌豆脚腐病菌的其他信息参见附录A。4方法原理豌豆脚腐病菌的寄主症状、菌落特征及形态学特征是该病菌检疫鉴定的依据。5培养基、试剂及主要仪器设备5.1培养基及试剂麦芽膏琼脂培养基MA(麦芽膏25g,琼脂17g~20g,水1000mL)、燕麦片琼脂培养基OA(燕麦粉30g,琼脂17g~20g,水1000mL)、1%次氯酸钠、无菌水、75%乙醇。5.2仪器与设备立体显微镜、生物显微镜(具油镜和测微尺)、电子分析天平(感量0.001g)、普通天平(感量0.1g)、超净工作台、生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1 SN/T 3755—20136检疫与鉴定方法6.1症状检查豌豆脚腐病菌侵染其寄主植株的症状参见A.3。6.2分离培养选取有症状的叶、茎或根,取病健交界处用75%艺醇表面消毒30$,无菌水冲洗3次,放于MA培养基上,在(20士2)℃下,12h黑暗/光照交替培养。种子:挑取变色或皱缩的种子先进行速冻,然后用1%次氯酸钠表面消囊1min,无菌水冲洗3次。用无菌吸水纸吸干种子表面的水分。将种子均匀摆放至MA培养基上,在(20士2)℃下,12h黑暗/光照交替培养。分离的菌株采用单孢分离的方法进行纯化。6.3形态学观察纯化后的菌株转到MA和OA培养基上培养,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分生孢子器生成方式及形态、分生孢子形态等特征;测量菌丝生长速率及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大小。6.4致病性测定选取苗龄为3周的豌豆苗,采用喷雾法接种浓度为1×10°个/mL的孢子悬浮液40mL(含1μl.吐温80)。以无菌水加吐温80为对照。保湿24h,然后转移到20℃,相对湿度为80%,12h光照的培养室内培养。每天观察症状并记录。6.5鉴定特征6.5.1菌落特征在MA或OA培养基上,病菌菌丝灰褐色至黑色,在培养基中成扇形扩展如毡状,菌落外缘规则。在OA培养基上,培养7d后菌落直径为50mm~65mm;MA培养基上,培养7d后的菌落直径为50mm~55mm,有大量具典型扇状树枝形晶体(见B.1)。6.5.2形态学特征分生孢子器球形或不规则,有孔口,直径96μm~320um。分生孢子透明,卵形或椭圆形,多数无隔膜,偶尔有一个隔膜,大小为[4μm~7(~7.5)μmJ×(2um~3.5μm)。有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孢子变黄褐色。厚垣孢子单个或成串产生在菌丝顶端或中间,黑褐色,球形至不规则形,多数光滑,(8um~20μm)×(8μm~15μm)(见B.2和B.3)。6.5.3致病性测定致病性测定结果符合豌豆脚腐病症状特征(见B.4)且重新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形态学特征与6.5.1和6.5.2描述吻合。7结果

文档评论(0)

consult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consult

认证主体山东持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0100MA3QHFRK5E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