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桂枝汤应成为解表剂师友零金碎玉录 (续3)
1.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它是经典方剂的始祖,是辛文解表的代表。尤其是清初王扬的汤头谷配方与麻黄汤并列。由于该书是一本流传广泛的中医门径书, 不论是家传还是师授的民间中医, 都把它做科徒的必读之书。1956年, “国立”的中医高校成立, 教材自然成为高校的必备品, 《方剂学》从上世纪70年代的试用教材到80年代的统编教材和90年代的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乃至本世纪 (2000年) 的“新世纪规划教材”, 一律是萧规曹随, 都将桂枝汤列入解表剂中, 似乎也没有多少人提出异议。我的同窗好友、河北经方大家李士懋教授则不以为然, 近来又在其新著《汗法临证发微》一书中明确表示, 把桂枝汤归类于解表剂中值得商榷。此话我看确有道理。他说:“全国统编教材《方剂学》也把桂枝汤归入解表剂中, 中药学把桂枝归入解表药中, 这种分类不够准确, 容易产生误导”, “桂枝汤属补剂, 属阴阳双补的轻剂”。其理由是:“桂枝、甘草, 辛甘化阳;芍药、甘草, 酸甘化阴;更加姜、草、枣, 益胃气;故桂枝汤属补益类, 归入解表剂中是片面的, 是不够准确的。”又说:“桂枝汤发汗与麻黄汤之发汗不同, 麻黄是开腠理宣通玄府, 是强令发汗;而桂枝汤调理阴阳, 阴阳和而后出汗”, “若因其能扶正托邪而发汗, 称之为与麻黄汤并列齐观的发汗剂, 则失之片面。试观扶正祛邪发汗诸法, 气虚者, 补中益气汤可汗;阳虚者, 理中汤、四逆汤可汗;阴虚者, 复脉汤可汗;阴阳两虚者, 景岳之理阴煎, 熟地用二三两, 温补阴分, 滋阴托邪, 使汗从阴达, 使寒邪不攻自散, ……这些扶正祛邪发汗剂, 不称为发汗解表剂, 而为何独将同样扶正祛邪的桂枝汤归入解表发汗剂呢?显然有失公允, 故而不妥。”
就手头文献考之可知, 不把桂枝汤列入解表剂者, 清代雍正年间王子按的《绛雪園古方选注》一书;按和、寒、温、汗、吐、下六剂分类, 就是把桂枝汤列入和剂, 其衍化本《伤寒方论》亦然, 虽都未解释“和剂”的定义, 但在方解中却有论述, 曰:“桂枝汤, 和方之祖, 故列于首。《太阳篇》云, 桂枝本为解肌, 明非发汗也。桂枝甘草辛甘化阳, 助太阳融会肌气,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 启少阴奠安阴血, 姜通神明, 佐桂枝行阳, 枣泄营气, 佐芍药行阴。一表一里, 一阴一阳, 故谓之和” (据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年出版李飞点校本《绛雪園古方选注》) 。解放后出版的一些方剂中, 也有把桂枝汤归入和剂者, 如上海中医学院的《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即是。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 应当看看享誉海内外的《伤寒论》大家刘渡舟老师的论述是怎样的呢?在我的印象中, 刘老在讲解桂枝汤时, 总是强调桂枝汤是发汗不伤正, 止汗不留邪, 外能散风寒、调营卫, 内能和脾胃、理阴阳, 似不曾强调它的辛温解表之功。刘老在修改我的一篇习作时, 曾明确指出:“桂枝汤调和营卫, 是在调和脾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推论, 桂枝汤调和营卫乃其末, 调和脾胃是其本, 发汗解肌是其末, 鼓舞中气使谷转内充, 揆度阴阳的运行是其本。”如是, 似可认为, 桂枝汤不是辛温解表专方, 发汗解表只是该方众多功能的一个方面。所以他在《新编伤寒论类方》中说:“凡由于气血不和、营卫失调引起的发热、汗出、脉弱等症, 均可应用本方治疗”;“它的应用十分广泛, 不仅用于外感, 亦多用于杂病”。湖北中医药大学李培生先生之高足, 我院《伤寒论》教研室郝印卿教授也明确指出:“仲景《伤寒论》中又将桂枝汤广泛应用于杂病及其它五经病证, 如3、54、234、276、387等条, 以及《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1条。上述病证求其病因, 并非由感犯风邪所致, 当然算不得外感, 也无所谓表证, 因此这些病证中用桂枝汤, 只是调和营卫, 不在解肌祛风, 称之为解表剂已名不正言不顺, 而称之为调和营卫之和剂倒是恰如其分的。”如果照近贤姜春华先生的说法:“观仲景对桂枝汤、小承气汤都说和解, 则可知和解之义, 非专指小柴胡汤而言。它的原始意义, 似乎不用大发汗、大攻下, 用较轻和的方药可缓解病情, 这种方法就是和解。”以及“把和解两字归于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 是成无己的意思”云云。由是以观, 把桂枝汤归属解表剂中确实有失偏颇, 而列入和剂中似较恰当。
2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 是一张有名的助阳解表剂, 治“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临床上, 多用于素体阳虚, 感受寒邪, 恶寒重, 虽厚衣重被而寒不解, 精神疲惫等症;也可治寒邪直中少阴的“缩阳症”。
河北省中医大家李士懋教授介绍, 在北京中医学院读书期间, 于门头沟煤矿临床见习时, 有一男性壮年, 房事后感寒, 引发尿道抽痛, 牵及小腹, 按
文档评论(0)